C.S.路易斯(C.S. Lewis)的友人安德希爾(Evelyn Underhill),曾在與他的通信中,引述過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詩句:「籠子裡關著一隻知更鳥,會引起天上神靈的惱怒。」對她來說,那些被天主之光照亮的動物,不會是被人類馴化、改造過的獅子狗、波斯貓或金絲雀,而是自由生活在野外的動物。*(註:段義孚(Yi-Fu Tuan)著,趙世玲譯:《製造寵物:支配與感情》(上海:上海光啟書局,2022))
這段話或可幫助我們理解,吉米.伯納多(Jimmy Beunardeau)為何要將這本以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動物為拍攝對象的作品集,命名為「無神之地」。畢竟,如果一隻知更鳥被關在籠中都能激怒神靈,那麼匯聚了黑熊、獅虎、長臂猿、栗鳶……的所在,若非無神,何以名之?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伯納多試圖讓讀者看見的,其實亦是「眾神之地」——如果我們能憶起這些動物在遙遠的過往,曾經也是人類的祖先們崇敬、畏懼並視為神靈的對象,就會明白牠們就是神靈自身。這些在象徵與實際意義上都不幸「折翼」的生物們,到底經歷了什麼?與其說是這本書想要揭露並回答的問題,不如說,它既是伯納多行動的起點,也是他期待讀者們一起放進心中的牽掛。
因此,如果攝影文集也有所謂的「使用說明書」,我會建議不妨先跳過所有的文字,單純只看影像,找出那張最觸動你的照片;看完之後,回想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文字。然後,再看一次,找出那個最觸動你、難以釋懷的故事。這幾題的「答案」未必相同,因為影像與文字,各有其表述方式,但被選出的那幾張照片、幾段話,就可能從此成為你心中的牽掛。
影像中的牠們,眼神或者深邃,或者遙遠,或者帶有一絲無辜與幽怨,一旦看見了就很難忘記。例如那隻仰頭凝視遠方的栗鳶。被前飼主剪斷指骨,失去翱翔能力的牠,只能站在一個開放式圍欄內的矮樹枝上,向天嘹唳。牠抬頭的角度是如此高昂,與身體近乎直線,眼睛上方的眉骨與頭頂羽毛之間形成的光影和紋路,幾乎讓我想形容牠憂愁地「皺著眉頭」。
儘管這樣的描述方式,想必會被批評是過度擬人化的情感投射,但無法否認的事實是,在許許多多野外栗鳶的照片中,你很難看到這樣的神情。這正是伯納多影像語言的力量所在,他召喚讀者看到動物的表情,看進牠們的眼睛。從而試著接近那些在眼神深處蟄伏著的,被人類遺忘許久的,眾神的靈魂。
召喚與接近都需要方法,照片之間穿插的文字於是成為影像的「延長線」,把視覺空間延展成敘事時間。透過伯納多自己與這些動物相遇的瞬間、對該物種的所思所感,再配合曾在收容中心擔任照養員的郭佳雯,簡筆勾勒相中主角或長或短的生命故事,這些「牠們」方能進一步成為有名字的「牠」。牠們不是物種代言人,更不只是人類惡行的見證者。牠們就是牠們自己。
舉例來說,被私人農場雜交公獅母虎而生的阿彪,儘管體弱傷殘,但從小手養的牠個性親人,也有著好奇的天性,然而貓科動物與生俱來的力量,讓照養員無從消受牠熱情的玩耍方式,最終只能隔著籠舍與牠互動。
郭佳雯為此感嘆:我每天經過牠的籠舍時,都看到牠的頭隨著我轉動,直到我彎過某個轉角,消失在牠眼中。每天看著人類走入又走出牠的視線範圍,牠是否也會期待有人像以前一樣,不再隔著籠舍撫摸牠,不再留牠獨自在黑夜裡,看守著無人的十字路口。
她不說寂寞,只是想像,想像那樣的日日夜夜,跟隨她的文字,我們也彷彿跟著阿彪的視線,看見影像並未拍出的,那個無人的十字路口。
更讓人揪心的,莫過於馬來熊「泰雅」的故事。從泰雅渡假村來的「泰雅」,為什麼來到此地,又是因為什麼疾病接受手術,文中並未詳述,因為當我們看到泰雅的照片與故事時,牠的生命已經畫下句點——考量到癒後不良的狀況,泰雅失去了醒來的機會。理智上她知道這讓泰雅「平靜優雅地轉身」,不必承受更多痛苦,但倫理上「一個指令就決定一隻動物的生與死」,我們如何肯定自己做的是正確的決定?她為此遲疑了。
但這份遲疑與不確定,反而是最珍貴的。該如何定義野性與尊嚴、如何決定介入與不介入的理由、如何分辨愛與宰制、理智或傲慢、感性或濫情?這一切原是如此艱難。更艱難的是,從相遇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把定義與決定的權力,從動物的身上移轉到人的身上。
郭佳雯那句「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不是否定過去的決定,而是再次提醒讀者,正因為是註定不可逆的決定,永遠對決定保持遲疑,或許才真正尊重了原本應該屬於牠們自己的靈魂。
而在閱讀《無神之地》時,我總不時想起那個常被引用的數據,「遊客在每個獸籠的平均觀看時間大約是半分鐘至兩分鐘」*(註:馬克.貝考夫(Marc Bekoff)編,錢永祥等譯,《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臺北:桂冠,2002)。),收容中心裡的動物並不是為了遊客而置身於此,但除了獸醫與照護員,同樣很少人有機會或願意長時間地端詳牠們。
伯納多的作品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打開任何一張照片,給「牠」超過兩分鐘的時間,或許就會看到很多最初未曾留意的細節。比方說,老虎瞳孔中倒映著的鐵欄杆、欄杆後的攝影師,以及牠眼角的一滴淚水。我彷彿聽見攝影師沒有說出口的話語:留下這些紀錄,無非是為了改變這一切,為了曾倒映在我眼中的你。
作者:吉米.伯納多(Jimmy Beunardeau)、郭佳雯
譯者:宋孟璇
出版:玉山社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吉米.伯納多
法國自由攝影師。生活在臺灣與法國兩地間,同時發展長期紀實專案與攝影作品;也是法國Hans Lucas攝影新聞經紀的成員。他希望透過駐村、紀實攝影的創作以及旅行、國際報導的書寫,協同出版與策展;能藉由作品提問——人類身為動物圈的一員,如何維繫領土與領土之上所有其他共存生命之間的關係。
郭佳雯
愛動物的保育工作者。從一個連收容中心冰庫大門都打不開的小女生,轉眼變成鏈鋸、電鑽、手排車都難不倒的野生動物照養員。曾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服務近十年,為圈養野生動物的福祉努力;目前任職臺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及臺灣馬祖魚保育聯盟,希望能為臺灣白海豚及海洋環境盡一份心力。
●話題》台灣藍鵲也會偷衣架築巢:動物學家讀《和路邊的野鳥做朋友》
●書評》弄弄⼩宇宙:苔蘚缸與《無⼈島漂流100⽇⽇記》
●繪本賞析》轉化人權議題為動物繪本:《說好不要哭》創作歷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