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攝影機腳架入伊斯坦堡捷運站,百分之百會被攔下安檢,警衛腳邊的虎斑一臉鄙夷,隨著安檢儀滴滴滴響繞圈,另一隻大橘橫躺手扶梯口如臥佛,這是土耳其第一大城,貓密度海放雙北的濱海古都。
三花、黑貓或賓士,伊斯坦堡每個角落都有貓,身形偏圓腳短,食宿大多無虞,而且比忍者還要忍者,不知道會從何處冒出。坐下調整鏡頭,玳瑁貓便呼嚕一聲躍上膝蓋,接著又有貓貓從兩側現身夾擊。
牠們可能叫Pamuk(棉花)、Duman(煙)、Tarçın(肉桂)或 Badem(杏仁),傍晚三三兩兩沿著海濱漫步,凝視駛向黑海的貨船。「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2019年估計,伊斯坦堡約受12.5萬隻貓統御,慕名而來的貓奴不在少數。
多數旅人都會納悶,何以伊斯坦堡總有貓隻兜兜轉轉。這種人貓共存共榮的關係,或許可從宗教及實用面說起。
貓在伊斯蘭教中是聖潔的存在。據說,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為了避免驚擾一隻蜷縮在他的長袍上打盹的貓,毅然決然「斷袖」。又有一說是穆罕默德遭毒蛇攻擊時被貓星人營救,他感念善舉而予以祝福,讓貓總能雙腳著地。
時序進入鄂圖曼帝國時期,伊斯坦堡地區建屋多為木製而成為老鼠天堂,貓當時在控制老鼠數量,甚至橫掃鼠疫方面立下汗馬功勞,也因此與居民培養延續至今的跨物種戰略夥伴情誼。
走在伊斯坦堡街道上,不時可見以保特瓶罐切半製成的環保水杯及貓糧,公園和街道上處處貓箱,咖啡店和茶館常有駐貓,佔據店內最佳位置,無人介意或打擾,等於一整個龐大的都市網絡照料這群親人又不專屬於誰的貓。
如今已仙逝的聖索菲亞名貓葛莉更是獲數十萬人追蹤的IG網紅,另一名慵懶貓比利過世後,眾信徒還立銅像紀念,讓牠爽臥人行道、看破俗世的姿態永留人間,完整了伊斯坦堡貓隻圖鑑。
當地有這麼句諺語,「如果殺了隻貓,得蓋座清真寺才能得到神的寬恕」,道盡貓在伊斯坦堡尊絕不凡的地位。
當然,這不代表伊斯坦堡貓過足愜意的田園生活,經濟條件較差的社區仍有狼狽、瘦如紙片的浪貓,夜深人靜時,也常聽見貓打群架的淒厲喵聲。隨著近年保護浪浪意識高漲,土耳其去年修正「動物保護法」,內容規定大都市及人口超過 7.5萬人的直轄市等,必須在今年年底前成立動物收容所,人口在2.5萬至 2.7萬間的直轄市則需在2024 年12月 31 日前完成這項任務。
此外,棄養行為將面臨2000里拉(約新台幣3288元)的罰金,本地基本薪資才5500里拉。
走出捷運,一隻貓在街頭樂手吉他箱趴睡的暖色場景映入眼簾。工作有貓陪,真好。說不想拎街貓回家日夜擼是假的,無奈自己是來來去去的異鄉人,把貓貓留給伊斯坦堡眾奴照顧,有淨水有乾乾,還有獸醫巴士巡迴健檢,絕對是比與零經驗人士同居更人道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