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尹錫悅戒嚴風波 看韓國人的示威文化
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攝影記者,往往總是得拍到人的臉,無臉不成像,我們按完快門,拼了命寫著左一、右二,謹慎標記著每個照片裡出現的人臉,這些人說了什麼,影響了什麼。
有時確認拍到政治人物的臉、棒球比賽球員的臉、記者會排排站財經大頭的臉後,會開始觀察臉部以下的各種細節,他們的衣著、鞋子、褲子,去猜想他們經歷了什麼。
筆挺的西裝、油亮的鞋子搭配宛如星光大道的紅色地毯,一位政治人物出來澄清了參選市長的烏龍,卻什麼也沒有回答,留下滿臉錯愕的大家,什麼也沒搞定。
一位修車師傅的下半身穿著滿是污漬的工作褲,搭配滿是裂痕霧化的工作鞋,卻把每台車的老毛病找了出來。
腳下的線索永遠都是這麼有趣,拍久人臉的職業病需要視力練習,訓練自己觀察細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