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尹錫悅戒嚴風波 看韓國人的示威文化
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從軍事營區變身為都會公園,成為藝文地標,衛武營得以推倒戒備森嚴的高牆、褪去新訓中心的冷酷,如今矗立著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除了國家文化政策,更必須歸功於一群高雄人的堅持。是他們推動一場「南方綠色革命」,衛武營才有今日光景。
位在高雄縣市交界的衛武營區,日治時期原本作為軍事倉庫使用,國民政府改做為國軍新兵訓練中心,因位處於交通便利的國道及都會中心,當政府決定營區不再做軍事使用,占地67公頃的營區如何利用發展,曾是生態、環境工作者及利益團體的角力場。
1979年,國防部在軍事會議中做成「衛武營不再適合軍事用途、擬定遷建計劃」的決議後,營區何去何從便成了城市發展的議題。
1981年,中央和高雄縣市政府研商,由國防部撥款給高市府執行衛武營除役規劃,衛武營一度被研議劃為一般性社區、住商用地,可容納2萬4000多人的住商發展。
衛武營區好不容易不再作為軍事用途,卻可能搖身一變成為世貿中心、購物中心,讓有心爭取成為綠地公園的民意為之落寞。
一群因為都市充斥水泥森林、綠覆率不足而覺醒的公民,在這個時刻挺身而出,他們有醫生、建築師、生態工作者,也有藍綠政治人物、學者、學生,例如民黨前立委林壽山,現今的澎湖縣長、前高雄市議員陳光復、立委陳其邁等人。
高雄市港都社區大學主任黃暉榮說,這個後來被形容為「南方綠色革命」的運動,約在1990年以後發展得最為積極蓬勃。參與者犧牲工作與休息時間引領環境運動,希望為高雄留下大面積的淨土,讓世代子孫可以擁有如紐約中央公園那麼自然自在的綠覆空間。
醫師曾貴海有感於當時高雄市每人平均綠覆地不到2平方公尺,市中心的中央公園也滿是水泥舖面,被游泳池、體育場及球場佔滿,綠色植被空間在都心一處難求,於是他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利用登山健走活動的機會宣揚理念,點燃了綠色革命思想的星火。
1992年「衛武營都會公園促進會」成立,曾貴海被選為召集人,行醫之餘開始訴求他對城市的「綠色之夢」。後來,柴山公園促進會、文化愛河協會等非營利組織的快速整隊集結,使這股綠色民氣更加壯大。
他們透過理性的座談、論述,在一場又一場的公民論壇中不時交流綠色主張、激盪城市發展願景;這場綠色運動成了後來環境運動的典範。
一直要到將近10年之後,內政部都委會於2002年10月及2003年1月審議通過衛武營都會公園的都市計畫案並公告生效,多年爭議這才塵埃落定。後來內政部審定將67公頃營區土地中的9.9公頃做為社教機構用地,即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另有約10公頃商業使用,其餘為公共設施及公園。
黃暉榮回憶起在綠色協會的時光,花費無數時間協調、聯繫,四處奔走尋求媒體和地下電台的奧援,一場場座談、活動宣傳都是在催生衛武營都會公園。縱使過程崎嶇,公園的主張一度被住商大樓、購物中心、蓋大學所湮沒,黃暉榮還是很慶幸「妥協、折衝終讓軍營變公園的夢得以實現」,而「熱血、理想是最大的動能」。
參與綠色革命付出漫長的時間,終能功成圓滿,最後他還將這個議題寫成研究論文,紀錄這當中所有團體的利益算計。
回顧這場綠色革命可以如願成功,建築師盧友義認為關鍵在於「公共利益」,或許過程有很多政治算計和利害考量,但公共利益畢竟還是優先排序。
時至今日,盧友義每每走過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總要多看一眼衛武營都會公園,那是高雄人對生態公園主張的願景,更是一場公民意志的展現,他非常珍惜。
(主照片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Mecanoo事務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