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前言:因為他們 我們擁抱台灣歷史的迷人和趣味

歷史並不只是存在課本上的歷史,她在生活中,在身旁,在腳下
2018/5/12
文:中央社文化組

因為史觀之爭,歷史在台灣是件比在其他地方更複雜的事,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台灣歷史才站上應該有的位置,成為近年「顯學」。不過歷史知識的傳遞是另一回事,由於學校課堂上的形式侷限,幾乎很少人能在學生時期體會歷史的美麗和趣味,往往是離開學校之後才自己「補課」。

而即使台灣史足以擺脫史觀之爭成為主流,也不代表它已被完整的發掘和紀錄,有關過去400年歷史中的種種,還有太多無人探訪之處,已知的歷史事件,也有著缺乏深度挖掘的遺憾。或許因為如此,眾人才經常有看著日本大河劇,質問「台灣大河劇」在何方的喟嘆。

歷史敘事上,「大歷史」和「微物史」成為新道路,截然不同於傳統歷史書上的斷代、編年體。大歷史有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有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的《人類大歷史》,也有曼恩(Charles Mann)的《1493:物種大交換丈量的世界史》,跨領域、或由不同領域切入歷史,微物史則採取幾乎完全相反的行進方向,由事物追人。兩種方法,同樣迷人。

有一群人顯然看出了台灣的問題,也思考著歷史敘事的新方向。事情總是如此的,很少人喜歡讀歷史,但大家都愛聽故事。關於台灣的故事,還有太多未被追尋、扣問,而講述台灣的方式,還有許多值得嘗試的領域和途徑。這群人可以是作家、電影導演,或是決定更加貼近群眾的專業歷史研究者。他們讓自己的生命與那些過去攪和在一起,用每一個即將變成歷史的當下與未來,用他們的方式,提醒了我們可能從不知曉,已被遺忘的台灣歷史。

這一期的文化+,攔截了三個在歷史長河裡往上溯溪的開拓者,很巧的跨越不同世代,用著各自的方式去為這片深愛的土地傳述歷史,有對先民、原民史難以忘情的名醫作家陳耀昌,有執著於「小歷史」的作家陳柔縉,也有謙稱自己只是個編輯工、邀集一群專業史家,執著於說故事的涂豐恩,請他們暫時停下腳步,聊聊他們心中的歷史。

而我們也決定擺脫一般的訪談形式,試圖透過幾個「非典型」的問題,看一看這些用不同姿勢浸泡在台灣歷史裡的storytellers的模樣。因為這樣,歷史才會有趣。

172.30.14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