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後山CINEMA:在光陰中傲然矗立的台東老戲院

走過為觀眾播映悲喜電影的輝煌,這四家戲院後來的故事是這樣的
2018/4/14
文/攝影:盧太城

金星大戲院 30年的時空定格

荒廢30年的建物牆壁已斑駁,但「金星大戲院」5個字依然醒目,前年尼伯特颱風的破紀錄17級強風,摧毀了一百多坪的電影大廳,可是水泥牆的播放室還硬頸挺立著。

走進2樓播放室機房,兩部生鏽的35釐米電影放映機,依然矗立在電影放映孔前,電影膠卷還放掛在放映機上,透過外面的光線,可以看到膠卷上的影像和字幕。

70歲的電影放映師李明盛重回戲院,拿起膠卷仔細的看了十幾格膠卷。他說,已經忘記了這部電影的片名了,不過,印象是西洋片,戲院放映的最後一部電影。

看著「金星大戲院」5個字,李明盛說,戲院大約在民國56、57年開幕,民國69年轉手給木材行,後來經營不善,開始荒廢。

他在民國58年退伍後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放映電影,60年考上甲等執照,正式接手當電影放映師,負責知本地區3家電影院。機房內2台放映機只有他一人負責,晚上放帶,早上一大早到機房用手工倒帶,將帶子捲回送到火車站寄到其他戲院。

李明盛說,當時放映電影要審核,接受警總人員考核,「放映師傅會被警總列管,每隔一段時間要上課,放映影片要寫記錄」,因為政府擔心戲院會「為匪宣傳」。

知本地區有退輔會農場,農場最多時有千名榮民。李明盛說,這些榮民當時正值壯年,且大部分單身,因此戲院會偷放「黃色電影」。正常電影放映時間是晚上7時,戲院在下午5時過後,會先放黃色電影,農場的阿兵哥擠爆大廳,戲院外面有人把風,警察來了就趕緊換片。

李明盛說,有一次他被警總盯上,地方警察偷偷告訴他,於是他跑到台北躲了一個月,老闆透過關係,將案子結束,他才又回來上班。

當地里長王正元說,他印象深刻,戲院開幕當天特別選在元旦,幾乎全村都參加,「這是村內的大事」,後來戲院成為地方的「商圈」,小攤販、賣香場、烤玉米的都聚在這裡,還有出租腳踏車。

每場電影幾乎都爆滿,尤其過年時,小朋友拿了紅包就跑去看電影,穿新衣服,但新鞋子捨不得穿,掛在脖子上。

民國69年後,退輔會農場阿兵哥減少了,伐木事業也消退,娛樂人口減少,隨著電視、收音機的興起,金星戲院雖然走向放映羶腥電影,依然無法抵擋時代的巨輪,畫下句點。如今,斑駁的機房,生鏽的放映機,已不再能投射出過去知本小鎮的風光和放映師傅的故事。

大武戲院  台灣最早停放國歌的戲院

大武戲院位於台東最南端,民國60年代和北端的池上鄉中華大戲院,在電影界稱霸南北,有「南霸天」之稱。不過,老闆蕭國書差點因為一部韓國片入獄,也曾因國歌有雜音遭警總盯上,他一氣之下乾脆停放國歌。

68歲老闆蕭國書說,他在民國57年、18歲那年創業蓋大武戲院,可容納1200人,是南台東最大的戲院,開幕時由「文夏四姊妹」隨片登台,是台東地區開幕最風光的戲院,戲院附近成為大武的「政經中心」。

蕭國書得意的說,當時台東電影不是2輪片就是3輪片,台北上映1、2年後,才會到台東,有一次他透過關係拿到「風速四十米」的首輪,讓台東其他35家戲院對他刮目相看。

當時年紀輕、風光,也因此險些入獄。蕭國書說,當時韓國片「淚的小花」造成轟動,片商推出續集「父之罪」,他趕印海報,一時疏忽,海報上「韓國」橫寫,「父之罪」放在下方直寫,乍看下成為「國父之罪」,於是遭到警總約談。幸好在警總服務的侄子救了他,獲釋後,他趕緊回收海報,重新印刷。

接著,他又因國歌歌詞不清楚且夾帶雜音,被警總人員帶回偵訊,罪名是「對國歌不敬」。

蕭國書說,他解釋帶子老舊,警總人員則要他買新帶子,但一片國歌影帶要3萬元,他不願花這筆錢,又不想被警總羅織入罪,乾脆不放國歌,從民國66年開始他戲院停放國歌,也成為台灣第一家未放國歌的戲院。

民國74年,大武地區麻繩產業蕭條,伐木工也走了,大武戲院拉下鐵門,上百坪的大廳現在已成菜園,只有放映室還保留著。蕭國書保留木製戲院招牌,見證大武地區當年捕魚苗和麻繩產業,經濟最活絡的一頁。

北霸天中華大戲院 上演時代故事

台東市往北走,台東縱谷也保留2間傳統老戲院的機房,斑駁外牆,依稀還可看出當年氣派,牆壁上褪色的電影海報,宛如封存的時空。

從台東進入關山鎮,在台9線旁的里壠社區內,一間白色老建築,上面寫著「中華大戲院」,雖然牆壁斑駁,但挑高的天花板、巨大的旋轉葉扇,磅礡氣勢,不減當年氣派,這是50年前台東縱谷最大的戲院,在業界稱為「北霸天」。

戲院第2代負責人、70幾歲的徐建東說,民國54 年父親和兄弟集資新台幣150萬元蓋了「中華大戲院」,「當時150萬元很大」,裡面有1200個座位,是全台東最大的戲院,除播放電影,國定假日還借給學校、鎮公所舉辦升旗典禮。

取名中華大戲院的原因,徐建東說,父親是退伍軍人,當時的氣氛就是「大中華」;再者,在那時代,播放電影是特殊事業,「警總很關心」,取名「中華」,也比較不會被找麻煩。

當時戲院還要配合政府,播放「愛國教育片」和「軍教片」,國慶日、329青年節前後,就會看到老師帶著學生排隊進入戲院欣賞「梅花」、「筧橋英烈傳」、「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等愛國片。

走進挑高的大廳,播放室的牆壁上,貼著褪色、已成黑白的海報,影星鍾楚紅主演的「胡越的故事」,孫越的「搭錯車」,還有柯俊雄、陶大偉、楊惠珊主演的「小妹小子牛仔褲」;殘留的海報就像戲院的最後日記,停留在民國72、73年。

徐建東說,戲院一開始全票是5元,半票3元,30年都沒漲;加上,看電影的人潮從1200人的爆滿,到民國70幾年剩下不到10人,「已經無法經營下去,不得不關門」。

五洲戲院 鐵道旁的孤影

過了關山鎮,進入池上鄉,過去池上也有3家傳統電影院,同樣都在80年代左右陸續關閉,目前僅剩下鐵道旁的五洲戲院還殘留播放室。

5年前,當地文史工作者林建宏,邀請早年畫電影看板的老師父魏期章,在五洲戲院的賣票窗口,畫上「八百壯士」和「小城故事」巨幅海報;老戲院,風華再現。不過,這幾年因風雨摧殘,整個大廳已塌陷,剩下水泥蓋的播放室。

戲院老闆娘、75歲何魏桂花阿嬤說,當時戲院是木製座椅,寬度僅30至40公分寬,「民國50幾年的人都很瘦」,超過70公斤的就算胖子,椅子坐不下,只能買站票。

台東傳統老戲院,鼎盛時期36家,走過輝煌的一頁也見證當時的社會環境,民國74年最後一家拉下謝幕,目前僅剩4家的放映室保留,上演當年的時代故事。

172.3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