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台灣篇/獨立書店的哀愁:尋覓折扣紅海中的救生圈

讓大小書店都有生存空間,才能顯現多元性,這是出版的終極價值。市場崩壞,最後只能出暢銷書,冷門和小眾的書都不出了,然後最後只剩大書店
2018/1/28
文:羅苑韶

晚間垃圾車是新北市永和這條街最後的一點喧鬧聲了,住商混合的街區進入休息狀態,入夜的街道,馬路旁往巷內退踞的小小書房成了一個溫暖的光點。當逛書店不再是人們生活型態的一部分,許多人或許沒意識到這樣的書店越來越少,城裡留存的小書店體現溫柔抵抗的力量。

小小書房店主劉虹風支持圖書定價制,她說:「這是讓我們可以相愛,而不是相殺的最重要工具。」圖書定價制是由政府制定新書上市一定期限內,不得打超過一定範圍的折扣,限制圖書通路逕行折扣戰。

劉虹風喜歡回憶那個生活中經常和書店相遇的年代,街頭轉角可見的書店,賣文具、參考書和不經意會撞進獲得啟發的書,而在10到20年間,以一年100家的速度關閉。「這絕不是產業問題,而是文化問題!」

小小書房(攝影:中央社記者謝佳璋)

「小書店為拉攏人情做浮動折扣,毛利不停萎縮;又因進貨沒有議價能力,面對大通路折扣戰,無力招架。以前書店位置多買在大馬路旁、火車站旁,現在出租都能有很好價錢,誰還要辛苦經營書店。」

書店要吸引人進來,各自在選書、陳列下功夫,使獨立書店各有不同。但有特色的書店不代表讀者會來買書,「當我在臉書上寫書介,接下來聽出版社朋友說他們訂單增加,我的書店卻沒賣出一本,真的令我很受傷。」劉虹風說。

類似情況,新竹市水木書苑負責人蘇志弘也提過,書店裡辦活動,很多人來參加,反應熱烈,但他們離去時,沒人買書。甚至還有人是帶著書,來活動現場找作者簽名。水木書苑空間坪數超過100坪,店裡僱用7個人,然而書店營運動能萎縮,老闆蘇志弘不支薪。這情況在很多獨立書店十分常見。

水木書店裡,有著這麼一幅布條(攝影:中央社記者羅苑韶)

蘇志弘自1982年在交通大學旁開書店,1987年到清華大學校園內開設水木書苑,主客群是學生,對於年輕學生的買書行為格外敏感。其實從書店開店時間可略窺閱讀文化變遷,「以前開到晚上10點,都還有學生在書店內流連,現在書店晚上8點關,買書的學生少很多。」蘇志弘相當感慨,他支持政府訂定合理的圖書批價或圖書定價制。

地利之便,蘇志弘和大學老師接觸多,他觀察到「現在老師一學期開10到20本書單,每週課程幫學生摘錄章節,學生會讀這些章節就不錯了,有多少人會去讀整本書?」

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理事主席詹正德經營書店11年,上班族轉做書店,「前幾年,不熟悉這行業,老去跟家人借錢。後來書店經營上軌道,才好些。」他和太太共同經營新北市淡水有河book,坐擁觀音山、淡水河無敵海景,書店已做出口碑並建立品牌。但去年考量太太健康因素,而書店收益仍不足僱用一名店員,詹正德盤算無法一人照顧書店,決定轉讓。

詹正德說:「圖書定價制跟產業崩壞之間沒有關係,而折扣戰絕對是出版產業崩壞的原因之一。折扣戰把消費習慣整個扭曲。現在消費者看標價,打79折才買。以前有9折就很高興,現在是66折、2本75折。」

他接著說,讀者發現價差後,對小書店造成非常大不公平。實施統一定價是希望可讓獨立書店在落差不要太大的水平上競爭,絕不是要靠這制度挽救獨立書店。網路書店和大書店優勢仍在,但是獨立書店至少可利用特殊的實體空間吸引人。

「讓大小書店都有生存空間,才能顯現多元性,這是出版的終極價值。市場崩壞,最後只能出暢銷書,冷門和小眾的書都不出了。然後最後只剩大書店,對整個行業會造成非常大傷害。」

詹正德表示,圖書定價制是為讓整個產業每個環節的利潤結構保持穩定,關係到上游到下游所有人,包括讀者。「我們不主張在無配套的情況下實施,而是有配套緩步實施。照時程規劃,終極目標達成圖書定價。」

(攝影:中央社記者謝佳璋)

獨立書店是支持圖書定價制呼聲最大的群體,他們普遍認定大通路自出版社拿到優惠很多的折扣,一般小書店進書價就是7折,根本不可能拼79折。雅言文化發行人顏擇雅則直指,獨立書店遭遇的問題不是折扣戰,而是新科技、新的買書行為。網路書店幫助消費者節省時間,但要知道,網路書店的單品處理費成本高,有其風險,也不是那麼容易經營。

「實體書店可創造意外的驚喜,這點是網路書店無法取代。實體書店如果要創造附加價值,必須不只是買書的地方,」顏擇雅這麼說。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