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的代價
林郁婷成功打下台灣拳擊隊史第一面奧運金牌,回台後幾乎天天都有行程,甚至一天都不止一個行程,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群眾熱情擁戴……
如果科學數據沒騙我們,人類即將在遼闊海洋中面臨捕不到魚、吃不到魚的窘境,那麼,即使現在買書看書是生活的日常,想像一個沒有書本的未來世界,也不是那麼不可思議。
身旁茶几上擺著杯冒煙的熱咖啡,手中捧著一本書和作者心靈交會是幸福的。在網路書店花2000元新台幣,搭配書店提供的紅利點數與折扣,一口氣買進七、八本書,也是幸福的。多數愛書人也許注意到小書店消失了,感受到強大的網路通路,卻很少想到擁有這些「確幸」與折扣、廉價的背後,牽涉到什麼樣的產業血淚。
台灣被讚譽擁有華文世界最活躍、自由和熱情的出版業,同樣不能免俗的面對著其他國家也經歷過的價格割喉戰,以及小型、獨立書店存亡戰,於是眾人眼光望向了一帖已被驗證過的解藥──「圖書統一定價」。
在這個專題中,我們參照德、法、英、日四個國家的案例,發現了德國與法國對於圖書作為文化性商品特殊性的堅持,也看到英國在統一定價制實施百年後遭廢除,近來又有人呼籲回歸定價制的兩難;在日本,也有著定價制存廢的激烈爭論。
台灣也必須面臨終極的抉擇,採取行動。我們訪問了有意推行統一定價制的文化部長鄭麗君,在大書店與折扣戰中掙扎喘息的獨立書店經營者,以及大型通路書店經營者、學者與資深出版人,聽到了各方面不同的考量、憂慮和觀點。
圖書統一定價,既是拯救出版業的實質性議題,也是保護文化產品的道德性議題,同時,它也將是政府透過政策干預自由市場競爭的特殊案例。總體看來,這是件該作的、對的事,但如何把這件事作對,其中大有學問。
當然,挽救出版產業和搶救閱讀文化,會是互相糾結卻又不完全有正相關的兩個議題。失去了紙本書和書店,大概也不完全等同於知識消失的危機。不過,正如同球場和運動之間的關係,有時沒有了硬體,也就不會有軟體,當知識又失去了一種媒介、場所和載具,它將飄向何方?透過這期專題,我們不妨開始思考,然後請試著想像──圖書統一定價在台灣可能是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