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打磨西服技藝近一甲子 梁冬富寸縷間牽情分
西裝師傅梁冬富15歲當西裝學徒,經過58年、每天逾14小時手工活的陶冶,針線不只製衣,也牽起人與人的 緣分。西服工藝養成長路漫漫,師傅黃清秋說,環境多變、年輕人壓力大「不只教做衣服,也教做人」,已出師的年輕師傅說一定要抱持決心與覺悟,否則手藝難成。
(中央社記者陳怡璇台北14日電)「若以每天工時8小時算,這行我都幹了快120年」。西裝師傅梁冬富15歲當西裝學徒,經過58年、每天14小時以上手工活的陶冶,針線不只製衣,也牽起人與人的緣分。
今年73歲的西裝師傅梁冬富回憶起踏入西裝世界的緣由,其實與戰後經濟復甦年代的大多數人一樣,家裡孩子多養不起、又讀不起書,各行各業缺人,「那時候就是兩條路:讀軍校,要嘛去當學徒」。
梁冬富15歲在朋友介紹下,去了雅式西服跟著李龍飛師傅學做西裝。學徒沒有合約、全年無休,梁冬富每天早上6時多就上工,一天至少工作12到14小時,晚上就裹著棉被睡在裁縫桌上。
他笑說,有時候遇到師傅心情不好,整燙衣服用的燙斗被嫌溫度不對、他燒好一支就被扔掉一支,最後10 支燙斗都在店裡的魚池裡,只能全身濕透下去撈。
梁冬富說,師傅抱著「人家把孩子交到我手上,我就一定讓他以後有飯吃」的心態在教,讓學徒從打雜開始漸漸接觸到製衣部分,做得不對的地方就糾正,等到師傅願意給學徒做自己的衣服,就代表學有所成。
梁冬富回憶,當他做完李龍飛的西裝,李龍飛只點點頭說「小鬼,你做得很棒」,寥寥幾字已是對梁冬富出師的肯定。
出師了就不怕沒飯吃。梁冬富說,以前裁縫收入很高,加上西裝需求量大、原物料又貴,衣服價值高到一隻袖子可以拿去典當,「當鋪也不怕你不來贖,不然衣服交不出去」,當時裁縫一個月的薪水是台幣1000元,相當於幫傭3個月的薪資,不過梁冬富選擇繼續往上學。
剪裁、補正、修改,比單做衣服褲子更難,老師傅就是這樣一步步把技術傳承給徒弟。梁冬富說,這工作看起來辛苦,「但真的是硬碰硬地教給你一身本領」,師傅也忙到只能講些基本功,其他的功夫要靠自己領會、從錯誤中精進。
梁冬富說,當時訂單量多,平均一個月要交貨600套西服,每天20套的壓力下自然進步,做到後來速度越快,成品也越漂亮,反倒不是「慢工出細活」,梁冬富笑說:「因為做得慢,就代表技術根本不熟啊!」
後來,梁冬富由工廠端進入到店面端,面對客人,學會量身、接待及品檢,梁冬富說,老練的師傅只要摸一圈就能知道衣服哪邊做錯了,會毫不留情地罵「瞎了啊?這種東西也送來」,語氣不好,卻是盼著徒弟越來越好。
梁冬富在雅式待了18年後,開了第一間店「久博」10年,現在的「力上西服」已30年,他開玩笑說,若以現在工時8小時計算,他幾乎天天超時到近兩倍,「我其實已經做西裝做了快120年了」。
梁冬富說,回過頭想想自己以前做的西服「真的什麼都不是」,有衣服做不出來而做惡夢的時期,也曾一套衣服改了5次、改到客人隔天就要出國了都還不到位,只好交出客人不滿意、他自己更不滿意的衣服出去。
梁冬富說,剛開始錙銖必較、接單就是想著要賺多少錢,還會打電話叫客人來做衣服,後來才體悟到,只要專注技藝,客人自然回流。
「很多客戶是行家,比師傅還精明;裁縫或許有經驗不夠而解決不了的製衣問題,但面對客人一定要真心。」這樣的服務態度也為梁冬富累積不少3、40年的老主顧。
即便現在已不復一個月有上百套訂單的盛況,這行投入的人也不似從前多,但梁冬富依然會「勸退」想拜師學藝的人:「想發財,不要來當裁縫。」
受訪當天其實是店裡公休日,但依然有預訂取衣及上門詢問價位的客人,梁冬富親力親為接待。他說,感謝客人給機會讓他服務,也從中學習,梁冬富有點不好意思地笑笑:「一生做好一件事,太冠冕堂皇了。」
梁冬富說,他小時候沒有餘裕談興趣,「立志要當有名的裁縫」這種事太理想化,一切都是為了生活而已;但珍惜每段緣分,希望衣服不只是衣服,更飽含「人」與「情」。(編輯:李亨山)11002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