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4 / 戴口罩盯直播下載APP 台灣民眾防疫成習慣

2021/1/19 10:09(1/23 16:00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2020年1月20日,疾管署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回顧過去365天,台灣因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在防疫工作上取得亮麗成果。儘管國際旅行嚴重受限,台灣民眾都可正常上班、學生也能照常上課。在抗疫一週年之際,中央社回顧台灣這一年來防疫的成果,檢視美國和歐洲疫情的狀況,並展望疫苗研發與分配的問題。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陳偉婷、陳清芳台北19日電)過去一年境外疫情嚴峻,台灣民眾則是戴口罩、量額溫、噴酒精過著日常生活,集會活動實聯制,還會用手機看直播關心疫情動態,台灣全民防疫意識高張,極少數居家檢疫趴趴走的人形同全民公敵。

2019年12月31日,台灣意識到中國武漢出現非典型的肺炎疫情,當晚即對武漢市直飛台灣班機進行登機檢疫。台灣在2020年1月21日發現從武漢移入的確診首例,武漢在1月23日封城,國外專家認為,以兩岸往來之頻繁,台灣必定災情慘重,結果卻是跌破專家眼鏡。

政府記取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的教訓,在武漢疫情初期便拉起阻絕邊境移入、醫院感染、社區傳播的3道防線,並首度採用智能防疫,彙整旅客入境健康聲明,將入境資料轉進「防疫追蹤系統」,第一線民、警、衛政人員都加入防疫的行列。

●全民瘋口罩 健保APP爆紅

政府忙著超前部署,民眾忙著超前「囤貨」,口罩、酒精立刻被掃光,政府釋出防疫口罩還不夠,於是接連宣布禁止醫用口罩輸出、徵用廠商生產的口罩、成立口罩國家隊、口罩以實名制販售等措施,逐步擴大產量,最後還有餘裕進行口罩外交。到了第4季,市面上各式彩色時尚口罩已十分普遍,送禮自用兩相宜。

在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初期,每人每7天只能買2片口罩,用電鍋蒸、照紫外光等口罩消毒復活撇步紛紛出籠,原本做為健康存摺的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火速開通口罩預購功能,隨後再增加藥局口罩地圖,衝出730萬次下載量,一舉奪下2020年全台APP下載冠軍。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症專家黃立民說,台灣人確實被18年前的SARS嚇到了,這次面對疫情,防疫意識明顯提升,儘管戴口罩不舒服,但對於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出入公共場所必須戴口罩的規定,大家都能配合。

●防疫五月天 天天有直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副指揮官陳宗彥、疾管署長周志浩、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發言人莊人祥是台灣防疫國家隊的主要面孔,指揮中心連續140天在每天下午2時舉行的疫情簡報,一度創下10餘萬人同時線上觀看的紀錄。陳時中等5名記者會的班底知名程度不亞於影視紅人,被媒體稱為「防疫五月天」,他們提供的透明、即時和專業的疫情訊息,發揮了安定民心的力量。

滑手機一手掌握疫情,成了台灣許多庶民的習慣,疾管署的LINE「疾管家」聊天機器人,還能將防疫訊息化繁為簡,以圖卡呈現,追蹤人數迅速從10餘萬人增加到200多萬,有效分攤防疫專線1922電話爆量的壓力。

●科技監控助檢疫 電子圍籬防落跑

從高風險國家地區返台者或接觸確診病患,必須居家檢疫或隔離14天,這是防疫必須,但一開始就有一名台商在檢疫期間上舞廳遭到舉報,後來還有康軒集團董事長李萬吉居家檢疫多次外出、紐西蘭籍機師無視檢疫出入百貨賣場、返台歌迷違規跑去五月天演唱會現場等,都引起民眾緊張,擔心社區防疫出現漏洞。

除了吹哨者檢舉、疫情調查技巧,「電子圍籬」也能夠揪出違規趴趴走的民眾,由於手機訊號能夠掌握居家檢疫或隔離者的行蹤,違規踏出家門者,政府會強制隔離安置,最重開罰100萬元;相反地,按規定完成檢疫,將有每天新台幣1000元的防疫津貼。

有別於他國關閉學校、封城、鎖國,台灣以居家檢疫/隔離搭配電子圍籬、防疫津貼措施,成功防堵疫情在社區擴散。另因電子圍籬是利用手機基地台訊號判斷所在地,而非利用手機衛星定位(GPS)技術,較能兼顧監控與隱私,至今已有超過10國向台灣洽詢相關技術的運用。

●疫情嚇跑病患 醫院另類災情

在武漢肺炎防疫的第一個100天,不時有口耳相傳某某醫院收治確診病例、某某醫院有疫情,嚇得民眾取消或延後就醫,2020全台首季就醫人數比2019年同期減少445萬人次、降幅14%,以診所受到的衝擊最大,收入銳減。

博新小兒科家醫科診所院長許惠春說,過去一年抗疫,基層經營困難重重,不僅就醫人數變少,防疫物資整備難度也加高,除了口罩,基層診所得努力搶防護衣、酒精,能夠從政府得到的支援有限,得靠自己努力。

平常有不少人的大醫院冷冷清清,陪病必須事先預約或出示陪病證,在門口還要刷健保卡才能進入醫院。至於參加一般的集會活動,要留下聯絡資料,健保卡也如同第二張身分證,甚至比身分證更重要。

健保醫療雲端系統連接到入境資料庫,醫院讀取民眾的健保卡時,就能立刻得知當事人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史(TOCC),有助於及時分流及診斷,防堵院內感染破口。疫情爆發以來,台灣2起院內感染的範圍有限,病人分艙分流應變得當,到目前都沒有明顯的社區傳播。

這被國際醫院聯盟(International Hospital Federation, IHF)評選為全球5個卓越學習案例之一,也是台灣確診病例少及死亡率低的重要原因。

●防護裝備金鐘罩 醫療體系挺得住

「COVID-19不發燒就有傳染力,咳嗽、腹瀉、嗅味覺異常等什麼症狀都有,不能把發燒當做收治病人住到傳染病專責醫院的唯一指標。」疫情指揮官陳時中說,因為了解COVID-19和SARS有這個重要的差異,所以要求全台醫院都要有病床能夠處理疑似病患,也都要有感染控制的訓練及防疫準備,避免救人的醫院反而被病毒攻陷。

當疫情嚴重國家的醫療體系瀕臨崩潰,藥品和醫材嚴重潰乏,醫護欠缺裝備冒著染疫喪命的風險之際,台灣的醫院在物資整備、感控訓練方面的準備相對周全。

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說,儘管防疫已滿一週年,醫療人員依然不馬虎。

王必勝舉例,醫護人員進出負壓隔離病房,一天要穿脫幾次隔離衣、護目鏡、頭套、手套等,都要對著鏡子穿戴,鏡子旁有一張標準作業流程(SOP)表,按表操課,包得緊密嚴實。在集中檢疫所也是如此,醫護人員全員圍成一個圓,每個人互相檢視,穿脫動作都是一步一步來,確保感控管理完全落實。

儘管如此,部立桃園醫院在2021年的1月仍出現的院內感染,有醫生和護理師確診。

擔任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的兒童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指出,相較於國外許多醫院爆發嚴重的院內感染,台灣抗疫一年多,只有2次院內群聚感染。他在接受廣播節目訪問時說,院內細菌或病毒感染不可能百分之百避免,事實上所有的醫院都會發生院內感染事件。李秉穎並說,醫護原本就是高風險的工作,醫護人員明知危險,還願意照顧病患,這樣的勇氣已說明一切。

●疫情中正常生活 全民是防疫最大資產

除了第一線防疫人員長時間的犧牲奉獻,防疫工作若無一般民眾的配合,也不可能成功。在台灣以外,世上許多人口眾多的國家疫情一波接一波,南北半球輪流燒,台灣則是從2020年4月12日起,有253天都沒有本土病例,創下全球最長時間無本土案例的紀錄,直到2020年12月22日確診的紐西蘭機師造成女性友人感染才中斷。

陳時中告訴媒體,過去常見的傳染病是流感,但流感有疫苗可以預防、也有治療的藥物,不難處理,但武漢肺炎散播速度快,病毒容易突變,目前疫苗效果也還不太確定,還是要等待抗病毒特效藥問世。

陳時中說:「我說台灣人自己就會防疫,外國人本來還不太相信。」但事實證明,台灣能夠防疫有成,就在於全民防疫。(編輯:陳清芳)110011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5 / 疫情打趴廉航 旅遊變得很不一樣
172.30.1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