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文批楊榮文認知錯誤:新加坡更適合加入中國人邦聯
(中央社台北6日綜合外電報導)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日前拋出「台灣可考慮與中國共組一個中國人的邦聯」論調,引發議論,前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司徒文投書媒體,認為新加坡比台灣更適合加入楊榮文提議的邦聯。
楊榮文9月在台灣「亞太千里論壇」上提出台灣可考慮與中國共組一個邦聯的論調,認為這是有助兩岸政治整合的第一步。共組「一個中國人的邦聯」,既能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一個中國」的渴望,又能符合台灣對於「一個中國」較為寬鬆的解讀,包括發展這類架構的時程和細節。
楊榮文當時在論壇上提出這套論點,並指曾有台灣年輕人告訴他「我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楊榮文回應說,他能明白為什麼許多台灣人不希望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台灣過去經歷威權政體統治,「要是我是台灣年輕人,我也會有同樣的想法」。
不過楊榮文又說,儘管在這樣的氛圍下,考量台灣與中國文化與社會間的關聯,雙方仍有機會締結某種協定。
前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昨天投書「台灣英文新聞」反駁楊榮文的論點,說考量台灣、中國、新加坡三者間的歷史文化、政經背景與互動,新加坡事實上比台灣更適合加入他自己提議的「中國人的邦聯」。
司徒文批評,從楊榮文的發言可看出他對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兩岸統一進程」與統一野心所知甚少,也無視香港回歸中國後,「一國兩制」承諾毫不遮掩地遭到毀棄的慘痛例子。
司徒文寫道,楊榮文也不知道,現今多數台灣人對於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嚮往程度低落,更遑論政治層面。司徒文推測,這也許與楊榮文身處的新加坡地緣政治偏安有關,才會有台灣人應與中國人同文同種、理應合作的這種錯誤認知。
談到同文同種,司徒文說,新加坡有75%的人口為華人,但完全沒有證據顯示新加坡華人因此就渴望成為中國公民,更別說是楊榮文自己,因此這個「中國人的邦聯」概念套用在台灣與未來兩岸方向,實在說不通。
司徒文隨後話鋒一轉表示,如果真的要建立一個「中國人的邦聯」,新加坡比台灣更適合嘗試加入。
他提出幾點理由:第一,就土地面積來看,台灣面積是新加坡的50倍,新加坡和香港一樣同為彈丸之地,所以要吸納中共那套遊戲規則較為容易一些。
其次,台灣2340萬人中95%以上為華人,新加坡590萬人中,華人約占75%。新加坡人口組成中,華人比例雖不如台灣高,但華人在新加坡政治多位居要職,3屆總理都是華人。
再者,司徒文認為,新加坡也肯定比台灣更能適應中國共產黨政府的政治與社會制度,因為根據美國倡議團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自由度的報告評比與排行,新加坡只能稱得上是有限度的自由,而中國是自由度低落。因此,新加坡人可能比台灣人更能適應不自由的政治和司法系統。
司徒文引用新加坡大學政治系教授莊嘉穎的說法指出,新加坡不僅是中國的主要經濟夥伴,也是中國最大的外國投資者,且在政治方面,中國也視新加坡為一個可靠夥伴,因為新加坡的社會與政治狀態受到更多控制。
除了政治統治相近,近年來,新加坡與中國富豪間也多有往來,中國富人把錢帶進新加坡,買進房產,間接推升新加坡通膨到14年來新高。
司徒文總結指出,與台灣相比,綜合客觀條件來看,新加坡比台灣更適合加入楊榮文所提出的「中國人的邦聯」。(編輯:李佩珊/核稿:盧映孜)11210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