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幕後/他們總往危險的地方去 花蓮強震空拍鏡頭下的身影
(中央社網站)4月3日上午7時58分,規模7.2強震驚動全台,震央花蓮多棟房屋嚴重傾斜,太魯閣、蘇花公路大規模崩塌。中央社陸續調派多位攝影記者前往花蓮,在市區記錄天王星大樓救援與拆除狀況,也挺進中橫、蘇花關注聯外交通災情。
攝影記者趙世勳拍下秀林鄉崇德車站附近樹木倒塌,灰白地景裡一抹紅衣人影踽踽獨行的作品「迢迢回家路」,榮獲第23屆卓越新聞獎單張新聞攝影獎。取景角度在網路社群引起討論,評審給予的得獎理由提到:「攝影者敏銳地以俯瞰視角,捕捉到一位身穿紅色衣褲的男子,行走在滿目瘡痍的道路上,更清楚顯示災後回家是一條崎嶇難行的迢迢路。」
這張照片入圍卓越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的消息公布後,不少讀者認出畫面中的紅衣男子,並傳訊息告訴中央社:他是新北市急難救援協會大隊長楊敏政。
卓新獎頒獎典禮後,中央社收到楊敏政隊長來訊,希望能和記者聯繫表達恭喜。12月中旬兩人終於相見歡,趙世勳前往新北無人機訓練場,遠遠就看見大隊長笑盈盈地站在入口迎接。世勳把得獎作品送給楊敏政,笑稱「隊長那時候比較瘦喔?」兩人爆出一陣笑聲。
楊敏政,1969年生,宜蘭人,投入新北市急難救援協會逾30年,大家都叫他「楊大」,長期率隊支援各種救災行動,包括潛水救援、無人機勘查等,也開設課程指導警消無人機操作,在相關領域頗具名氣。
花蓮強震當天,一聽到規模是7.2,過往的救災經驗讓楊敏政立刻判斷馬上就要出任務了,但東部鐵公路全因落石阻斷,最後好不容易在隔天早上搭機抵達花蓮。
到達定點後,楊敏政立即出動無人機在崇德與大清水一帶飛行,以確認坍塌路段是否有人受困或車輛墜海,將影像資訊回傳給花蓮災害應變中心,供指揮官參考判斷。他拍到的畫面中,蘇花公路多處山壁大片崩落,山頭還冒著粉塵煙霧,空拍視角呈現的大自然威力讓人驚心動魄。
楊敏政說,照片中間的道路就是台9線,蘇花崇德路段大面積走山,全部被落石覆蓋,這條路是往來崇德與和仁的幹道,必須先設法清出一條路來通行。周邊的樹林被山崩引起的大量粉塵覆蓋,陷入一片慘白,幾天都無法消散。
「我一邊走一邊注意邊坡,心想如果突然有大量土石崩落,我就往下跳。」講的人一派輕鬆,聽的人卻心驚膽戰。楊敏政那時只想著救人第一,抵達崇德車站後,他隻身走往板下安檢所,一心想著無人機要如何避開山壁接收訊號,萬萬沒想到自己的一身紅裝入鏡,成為趙世勳鏡頭下的主角。
攝影記者的直覺
重新回想按下快門時的記憶,已是200多天以後,趙世勳現在講起來也覺得心有餘悸。當天休假的他被地震劇烈搖晃驚醒,主動表達願意銷假去災區。他搶到臨時加開班機位置,當天深夜抵花蓮後,大大小小餘震不斷,根本分不清是床還是地板在震動,難以入睡。
4日一早,電視與網路上滿是花蓮市區災況、天王星大樓傾倒影像,「要拍就要拍還沒被大家看見的畫面」。花蓮駐地記者張祈建議他去崇德看看,因當地每逢地震常有崩塌。於是趙世勳與其他攝影同事分工合作,另兩位同事負責拍攝天王星大樓、收容所等畫面,趙世勳上午趕在管制前進入中橫,下午前往崇德車站。
趙世勳帶著相機與空拍機,相機記錄災民與救難隊,空拍機則從高空捕捉震後大景。當他站在崇德車站附近遙控無人機,腳下不時有細微晃動感,眼角瞥見遠處山坡不斷有小碎石滾落,正猶豫是否要撤退時,「真的很神奇,或許是一種身為攝影記者的直覺,告訴你可以再等一下」。過沒多久,一名身穿紅衣、背著背包的男子出現在鏡頭裡,步行穿越倒塌的樹林,看到這一幕,他知道自己的直覺是對的,「他就像是一名『逆行者』,前往未知區域。」
「有能力就去付出」
楊敏政從事工程相關行業,工作之餘加入民間救難行列。30年來,汐止林肯大郡倒塌、921大地震、復興航空空難、莫拉克風災、黑鷹直升機失事,幾乎所有台灣大型災難現場都能見到「楊大」身影,總往危險的地方去。
與死神拔河的救援任務,各種駭人的災難慘況,從楊敏政口中說來是「習慣了,沒什麼」,似乎將世間無常看得雲淡風輕,但看他打開電腦,每一次任務都用資料夾整理得井然有序,能隨時調出影片講解當時救援情形,細心與專業可見一斑。
早期接觸無線電玩出興趣,近年積極推廣無人機應用,楊敏政說,無人機救災勢必是未來趨勢,除了能降低救難人員危險,高空拍攝的現場畫面可以快速建模掌握災情,讓搜救更有效率。2021年新北市虎豹潭溪水暴漲造成6人死亡,最後一名落水女童一直找不到。救難協會出動空中與水下無人機不斷掃視,楊敏政在現場待了6天,逐一檢視拍帶,最後在距事發地點18公里處辨識出遺體,眾人合力將小妹妹帶回家。
為什麼能夠長年無償做這麼危險,又耗費大量時間心力的救援工作?楊敏政突然沉默一陣,然後這麼說:「有些人三餐都有問題了,怎麼有辦法去做這些事?我們之所以有能力做這些事,是因為老天讓我以前很順遂,擁有這些能力後就要去付出。不需要計較那麼多。」
「許多人對這座島很陌生」
「逆行者」楊敏政把自身付出歸恩於老天眷顧,賜給他超乎常人的能力。那麼,年輕的攝影記者,又為什麼自告奮勇去冒險?
趙世勳大學時不喜歡在課堂讀理論,老是窩在圖書館看西方名家攝影集,看不過癮再借回家,常常扛著厚重的精裝書搭公車。畢業後對紀實攝影產生興趣,進入媒體,拍立法院衝突、拍天災意外,見證各種新聞現場。
趙世勳說,先前聽一位前輩建議,家裡要隨時準備一個「突發出差包」,裡面裝著幾套換洗衣物及充電用品,接到通知抓了就可以走,想不到這次真的派上用場。
說到這裡,他想起2021年太魯閣號出軌事故他也被派往現場,同樣發生在清明假期前後,「現在對於清明節真的會有陰影呢。」但新聞工作就是必須隨時Stand by(待命),這需要很大的熱情來支撐,「我常跟學弟妹說,如果只是因為喜歡拍照或好奇這行業,可能會撐不下去的。」
「迢迢回家路」同時入圍卓越新聞獎與吳舜文新聞獎,獎項揭曉前,卻有媒體以「地震怎麼會造成樹倒?」為由質疑照片真實性,在社群平台上引發眾怒才改口。
趙世勳說,看到媒體同業的質疑,當下其實很憤怒難過,畢竟是冒著一定的危險換來的畫面,他將照片原檔、座標、光圈快門數值都完整留存。後來中央社也公開原始空拍影片:倒塌的樹林右側,台鐵列車從旁經過,遠處可見海巡板下安檢所與板下海灘,證明是在崇德車站附近所拍攝,一點也不假。
這次事件讓趙世勳感觸很深,「許多人並不認得自己的島,對家園的樣貌其實很陌生」,他想繼續走遍台灣各個角落,透過鏡頭敘述台灣人民對這座島嶼的複雜情感,這就是他熱愛土地的方式。(編輯:曹亞沿)11312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