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宰族申請盼成第17族 中台灣3聚落保留母語文化
(中央社記者蕭博陽南投縣9日電)巴宰族人向原民會申請盼成為台灣第17族,原民會今天表示,將依憲法判決明示要件、法律程序、原基法,並參考辦理第10族至第16族作業經驗妥善處理,保障原住民族身分認同權。
推動成為台灣官方、國定第17族原住民族,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台中市巴宰族群文化協會昨天齊聚埔里鎮,向原住民族委員會遞交申請書,分布苗栗、台中、南投的巴宰族人到場見證,期許繼續努力,早日恢復族人應有權利與義務。
南投縣巴宰族群文化協會理事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愛蘭教會長老潘英寬長期致力巴宰族語言、歌謠與文化推廣、保存與研究、正名運動,他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巴宰族人奮鬥25年累積厚實母語、文化能力,因此聯合3個聚落申請盼成為官定原住民第17族。
潘英寬說,同屬平埔族的西拉雅族去年提出申請,巴宰族3個聚落幾乎以3個教會為生活核心,教會以羅馬拼音保存記錄母語、文字,還有課本、教材,有厚實文化實力,加上民國111年10月28日的111年憲判字第17號判決內容提及,族群保有文化特徵、客觀紀錄、族群認同,得依民族意願向政府申請核定為原住民族。
潘英寬表示,巴宰族(Pazeh)是台灣平埔族群之一,範圍從北至台中大安溪北岸,南至大甲溪南岸,包括苗栗三義、卓蘭、台中豐原、石岡、大雅、北屯都屬於傳統領域,巴宰族主要住在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聚落、台中市神岡區大社岸裡社區、南投縣埔里鎮愛蘭里(烏牛欄社Auran),近200年發展保留巴宰文化搖籃。
潘英寬說,埔里鎮巴宰族主要住在愛蘭台地,集集大地震前鮮為人知,僅少數學術研究者、文史工作者關心,震後巴宰族人以愛蘭教會為根據地,更加積極進行文化復振,除內社、烏牛欄社舉辦巴宰族傳統過年活動,更協力編寫族語教材、更新進階教材、參與原住民族語文學創作相關比賽,以保存瀕臨消失的巴宰母語。
有關申請後程序,原住民族委員會今天回應中央社記者表示,憲法判決後,已陸續受理西拉雅族、噶哈巫族、巴宰族等團體申請,後續依憲法判決明示要件、法律程序、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條第1款規定,參考先前辦理第10族至第16族的作業經驗,妥善處理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以外其他民族認定作業,落實憲法保障的原住民族身分認同權。(編輯:陳仁華)113050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