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6 / 口罩隔離衣 防疫物資蛋塔效應危機來襲?

2020/9/27 13:42(9/28 11:4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一波波來襲,成為重創全球發展大海嘯。年初口罩國家隊誕生,接著台廠快篩試劑與疫苗開發,進入新階段防疫。台灣產業發展、政府法規與國際接軌,都是能否建構完善台灣防疫產業鏈、打贏這場與病毒時間賽跑戰爭的關鍵。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蔡芃敏、韓婷婷、張茗喧、陳偉婷台北27日電)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改寫全球政經局勢,也帶來傳產浴火重生的契機,除了成衣大廠跨足醫用防護衣領域,口罩也從夕陽產業華麗轉身。

防疫物資成為時下最夯產業,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全球延燒,至今未見平息跡象,口罩作為第一道防線,不只在台灣成為標準配備,更是全球爭搶的關鍵物資,也因此,國內除了原本的口罩國家隊,愈來愈多「後進者」投入生產,希望能分到一杯羹。

「會不會變成另一種蛋塔效應?」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坦言,許多原本不是生產口罩的廠商也加入生產行列,滿足疫情期間爆量需求,但也擔心這些後進者只看到眼前銷路,沒有想到以後的出海口。

康那香發言人林秀娟不諱言,台灣是淺碟型市場,口罩產能持續增加,光是康那香10月的日產能就將站上400萬片;疫情過後,市場恐供需失衡,口罩價格確實有下跌危機。

「還是要回歸理性看待」,楊志清表示,現在口罩生產還在熱頭上,但疫情過後,業者仍得經過市場「洗禮」,回歸品質與價格競爭。

不過「蛋塔效應」對於指標廠商而言,不是太值得擔心的事,因為這些產業界老鳥早就開始布局;康那香董事長戴榮吉豪氣地拍著胸脯說,「廠商要靠自己,不要只想著靠政府」。

不只賣口罩 廠商拚一貫廠輸出

戴榮吉日前在防疫產品發表會上,除了宣布因口罩需求續溫,將再添購16部口罩機台,同時也推出「口罩一貫廠」輸出方案,從原料、熔噴不織布到關鍵製作技術一併輸出,服務橫跨上中下游,目前已與土耳其討論設廠,許多歐美國家也在洽談中。

康那香、康匠接連宣布將投入整廠輸出,華新醫材也籌組「口罩產業整廠輸出聯盟國家隊」。口罩業者積極申請歐盟CE、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認證,力拚口罩外銷。

為何選擇整廠輸出,而不再是單賣口罩,業者有2大考量,一是疫情爆發後,各國都體認到國內保有自主生產能量的重要性,對業者而言,「給人魚吃,不如教人釣魚」,與其進行口罩外交,不如教他人如何製造口罩;其次,透過串連產業鏈廠商,原料、製造設備也能創造更高價值,後市商機可期。

營運超過70年的老牌醫療耗材製造商中衛,則以多元時尚款口罩在市場闖出一片天,蒂芬妮藍、愛馬仕橘、卡地亞紅等特殊色深受喜愛,姐姐蕾絲口罩、撞色款更讓許多民眾甘願徹夜排隊搶購;而且早在今年1月,就在國際市場一鳴驚人,與德國潮牌#DAMUR合作,登上柏林時裝周。

防護衣、呼吸器業者急尋出海口

台灣防疫成功守住上半場,但對於部分衝在前頭的產業來說,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取得階段性抗疫成果,讓國人免於大規模感染恐懼,但開出的產能何去何從,成為令人頭痛的難題。

今年3月,疫情如野火般蔓延至歐美,爆發之勢超乎預期,防護衣、呼吸器等重要防疫物資全球告急。

成衣廠聚陽因經歷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早在17年前就投入防護衣研發,今年得以成為全台第一家生產P3防護衣的廠商,為P3防護衣產能最高的業者,傑出表現甚至吸引總統蔡英文與副總統賴清德登門參訪。

然而,台灣疫情逐漸緩和,防護衣的需求也不再迫切,聚陽董事長周理平眼見政府的防護衣訂單從900萬件砍到236萬件,隔離衣本來規劃總件數1700萬件,最後砍到剩1300萬件,他第一時間也嚇到,「數量怎麼差這麼多」。

儘管心裡不好受,周理平不後悔參與國家隊,因為這是救人救命的物資,但面對攸關營收的現實問題,聚陽也加快腳步,積極申請歐盟CE、GMP(製藥工廠管理)認證,以及美國FDA、歐盟CE等醫材認證,鎖定外銷疫情尚未緩解的歐美市場。

同樣面臨難題的,還有原本專注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陽壓呼吸器(CPAP)廠雃博,在衛福部協助下,投入呼吸器開發,推出中階、非侵入式呼吸器,提供緊急狀況下使用的替代性選擇,主要目的是在協助感染肺炎的非重症病患。

不過計畫趕不上變化,雃博原本主要市場在歐洲,投入研發時,歐美疫情正嚴峻,市場對呼吸器的需求相當緊迫,但等到雃博產品及原料供應鏈都準備就緒時,原本混亂的醫療體系已恢復正軌,歐美既有重症呼吸器供應商也把產量拉上來,供需缺口轉趨平衡。

歐美市場推廣不如預期,雃博只好將目標市場轉向中南美、印度,目前仍在持續接洽尋求新的機會。

憂防疫物資蛋塔效應 盼政府優先採購國產

「從國家角度來看,是不容易估算,因為不知道疫情會多嚴重,還是像現在穩定下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認為,防疫物資得分層級,就目前疫情發展來看,防疫新生活可能會持續到明年中、甚至明年底,至少口罩、75%酒精等常備物資,應動用國家隊的力量持續大量、穩定製造。

不過國內大量生產口罩,未來恐怕會發生「蛋塔效應」,防護衣、呼吸器則因政策考量不夠完善,廠商力挺政府之後,卻面臨難題。

其實如今身價水漲船高的口罩業者,疫情之前也是苦哈哈,根據估算,若購買相同等級醫用口罩,中國製產品價格略低於台灣製,價差約新台幣0.3元至0.5元間,而台灣盛行的採購制度為價格標,台灣製口罩因而飲恨敗北。

多數業者認為,台灣廠商在原料、技術到品質都具備競爭力,「絕對對得起價差」;康那香總經理戴秀玲說,業者期盼政府、公家單位扮演領頭羊角色,採購及標案能優先選擇台灣製造的產品,給予在地廠商更多機會。

至於防護衣、呼吸器,台灣醫療院所長期向國外採購,未來是否能夠優先採購國產製,讓廠商能夠「保底」,仍得看衛福部態度。

「如果沒辦法建立起很好的出口市場,很難期待廠商願意保留某些產能,在緊急情況下使用」,北醫大醫療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李崇僖則認為,即便政府願意採購,力道仍不足以撐起產業,關鍵還是鼓勵廠商走向更高端產品開發,創造更大獲利,以及協助拓展東南亞市場。

李崇僖指出,歐美疫情依舊嚴峻,許多醫療用品需求殷切、無暇外銷,而東南亞部分地區承認台灣食藥署的許可證,若食藥署可以加快臨床試驗審查、發放許可,有利於台灣業者搶占東南亞市場,廠商有了穩定的海外收益,保留些許產能做為戰備安全存量,也就不再那麼頭痛。

防疫物資視同戰備 衛服部擬建置共同供應平台

負責統籌「民生及戰備物資產業」的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說,部會間已經有過幾次討論,也理解廠商的顧慮與難處,目前政府朝2方向規畫,一是台灣會有基本的採購量,衛福部已與醫療院所達成共識,「不然一直叫國內廠商生產,又大量進口低價(產品),會劣幣驅逐良幣」。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說,各醫療機構為保護第一線醫護人員安全,並確保營運持續,平時應自行庫存1個月需求量;他透露,衛福部未來將規劃建置國產醫療戰備物資共同供應契約平台,強化台灣防疫物資產業鏈。

此外,衛福部對防疫物資有一套審核機制,食品藥物管理署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研究員王兆儀說,國產防疫物資無論要內銷或出口,屬於「醫療器材」的產品需經過食藥署審核及管理,審查時除了要確認醫材廠符合GMP規定,另分為國內許可證及外銷專用許可證2種。

王兆儀指出,為了加速防疫物資生產量能,食藥署早已進行流程簡化、加速作業,除了派員進駐工廠輔導,也開設特定窗口,即時解答業者各種疑問。

如何避免蛋塔效應,又能有效建立台灣防疫物資網,政府、業界都須加把勁,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認為,台灣在這次疫情期間,打響台灣製造(MIT)品牌名聲,如何讓品牌機制延續、保留價值,甚至創造外匯,將是後疫情時代新課題。(編輯:林淑媛、楊凱翔)109092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7 / 疫苗一針賭希望 台灣防疫產業長路漫漫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