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有機耕作深化 東台灣友善生態開花

2017/7/8 16:25(7/8 19:5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 8日電)推動有機農耕多年的農委會花蓮區農改場,將山到海之間的4個有機農耕部落村里,與石梯坪的港口部落彙整,開啟4年計畫,要讓東部形成森川里海友善生態。

5、6年前,一位從都市返鄉的原住民媽媽舒米如妮,看到自己家鄉花蓮豐濱鄉港口部落的海梯田荒廢,和童年記憶迥然不同,甚至一處處要被賣給建商開發,她四處奔走,要把水路重整,把水引回來。由於她用心溝通,有機耕作之夢終於成真。

原本四處碰壁的她,後來得到農委會林務局補助水路設備。對中央部會來說,這筆錢不大,在部落自己動手牽引後,水回來了!一切跟著動起來了。

林務局並協助當地舉辦藝術季活動,就在稻作快收成的海梯田上,放置10多件當地原民及獲邀參與的海外藝術家的作品,串連了生態和藝術,將部落的生計、生活一步步重整起來;除了販賣海稻米、工藝品,還結合了旅遊,遊客可在大自然中欣賞大地上的創作。

港口部落經過5、6年的努力,現在已有5.5公頃面海的海梯田,全是有機耕作,全區有7公頃農田,將再持續擴大有機耕作範圍。

只有港口部落這麼努力,顯得單一。同期間,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默默的在宜花一帶,也推動了700公頃有機耕作地。

花蓮區農改場場長范美玲說,花蓮區農改場以公部門身分,參與了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IPSI),透過國際交流,要讓有機耕作更進一步深化,讓人與環境的友善生態生活文化落實。

她說,這5、6年間,回復有機耕作的案例,從山到海都有,選擇了其中 4處,包含花蓮的新社部落為里海、花蓮的復興部落及苓雅部落為里山、宜蘭三星的行健村為里地,再彙整花蓮港口部落也是里海;這 4處原住民部落,以及1處漢人、客家人與原民共住的村里,展開 4年計畫,共構出從山到海的完整「森川里海」友善生態。

其中,新社部落已有3公頃有機耕作地,全區30幾公頃;老人家多的復興部落剛起步,有2分多地恢復有機耕作,全區有8公頃地;苓雅部落則已有7、8公頃有機耕作地,全區20幾公頃地;行健村目前有45公頃是有機耕作,全區有180公頃,都要持續擴大有機耕作面積。

今年7月起到10月底,港口及新社部落合辦了「米粑流濕地藝術季」,在有機田裡矗立了11件巨形藝術品,吸引觀光客前往旅行、感受有機生態。

范美玲進一步說,里山倡議的人與環境的友善,還有更進一步的深化可能。包含施作棲地讓水泥化的田梗恢復原貌;引青年返鄉後,部落人共同照顧下一代孩童課業復習,並一起關照社區老人;而不用農藥化肥,有助於海底白化的珊瑚恢復健康、增加漁獲等。林務局保育組組長夏榮生說,內含了「互助而美好」的精神。

而林務局、水保局也加入IPSI了,范美玲說,以上5部落、村里的4年期「促進農村與農業生態永續發展國際合作計畫」,今年獲農委會科技處支持啟動,要藉由這5處里山、里地、里海的示範,讓東台灣變成人與環境友善共存的大地。106070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