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首家原住民酒廠 種回阿美族傳統酒麴植物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2日電)阿美族青年許震詮8年前回到東海岸學釀酒,4年前創立首家阿美族傳統釀酒廠,尋找漸被遺忘的酒麴;在台東農改場輔導下,順利復育9種不同風味酒麴植物,也找回釀酒文化。
台東東河鄉都蘭村新東糖廠(舊都蘭糖廠)1號倉庫,飄出淡淡的小米酒味,屋內擺飾釀酒器具和各式傳統自釀小米酒,這是台灣第一家阿美族傳統釀酒廠。
老闆許震詮(Liliw)忙著整理桌上的植物,有遊客以為釀酒廠還兼賣青草茶,詢問下才知道野菊花、紅骨九層塔竟然都是能讓酒發酵的酒麴植物。老闆娘、許震詮的妻子莎莎則在一旁負責釀酒。
許震詮說,過去要喝到酒是很不容易的,除了主要的材料小米、糯米少外,釀酒也要一番技術,因此酒是神聖的,酒在原住民族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族人與祖靈溝通的管道,透過集體釀酒的過程,也無形中強化族人的凝聚力。
7年前他回到部落學釀酒,延續傳統釀酒技術。東海岸阿美族釀酒傳統上是以小米和糯米發酵,要發酵就必須要有酒麴。
他說,阿美族的傳統酒是由自製酒麴將糯米或小米發酵製成,早期製作酒麴所需的植物原料,則是採集該部落周遭的特定植物。
於是他向岳父學習技巧,之後也持續向台東縱谷電光部落、東海岸的長濱部落和都蘭部落製酒的長輩請教,努力收集各地製作酒麴的方式及植物原料種類。
為了有穩定的酒麴植物原料,許震詮和莎莎一開始自行採集及摸索種植酒麴植物,並於酒廠附近開墾農地保種復育。然而,幾經風災影響,辛苦收集之酒麴植物種原因而流失。
農業部台東區農業改良場獲悉他們的困境後,為協助部落保留傳統飲食文化,園藝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陳敬文於是蒐集酒麴植物種原,包含野菊、艾草、台灣澤蘭、艾納香、過山香、山素英、雞母珠、九層塔及大葉田香等9種,並建立種苗繁殖技術及保種條件,除穩定生產酒廠所需要的原料之外,亦扮演保種圃的功能。
陳敬文表示,近年來,因為氣候變遷、人為開墾、化學藥劑使用等因素,造成野生酒麴植物族群逐漸減少,越來越不易採集,釀酒的技術也漸漸產生文化斷層。
陳敬文表示,這些酒麴植物除種在田間,也以盆栽方式種在糖廠內,使酒廠觀光導覽提升價值,讓遊客除喝到傳統糯米酒外,亦可實際看到、摸到、聞到充滿活力的酒麴植物,使酒廠得以串接其獨門傳統釀酒技術及發揮優良的觀光條件,穩健地朝向6級化產業發展。
4年前夫妻倆在新東糖廠一號倉庫成立台灣第一間傳統阿美族釀酒廠–出力釀酒廠。
經過摸索、失敗、站起來現已掌握製作傳統糯米酒的關鍵技術,製成的酒已成為部落祭典、婚禮必備飲品。此外,也因為都蘭部落遊程文化導覽活動,吸引遊客前來參訪酒廠,而逐漸打響知名度,使酒麴植物原料需求量日益增加,並且受邀分享經驗。許震詮告訴中央社記者,他最開心的是,許多部落年輕人向他請教和學習原住民的傳統釀酒文化。(編輯:孫承武)1140202
飲酒警語:飲酒過量有害健康;酒後勿開車;未成年請勿飲酒。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