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醫院長杜元坤:行醫付出是最快樂的工作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4日電)「人的價值,在於捨得付出」,高雄義大醫院的院長杜元坤新書「世上最快樂的工作─神經顯微重建手術權威杜元坤的行醫哲學」,將於16日發表,並在2月台北書展期間辦沙龍講座。
世界上最快樂的工作是什麼?「沒有病人,就沒有醫師存在的必要,我們的價值,其實來自於解決病人的痛苦」,每天看診近300號、每個月開刀逾百台的杜元坤透過新書,不僅讓人了解一名優秀醫師精進的辛勤過程,更讓人一窺在醫護過勞氛圍下,仍有堅守初心,不將行醫視為職業而是志業的醫師。
杜元坤的專長為神經顯微再生、頸椎人工關節、臂神經叢高階等重建手術、脊椎微創手術等,曾獲得台灣醫療典範獎、南台灣特殊醫療奉獻獎、台北醫學大學學術成就傑出校友獎,也曾入榜世界外科博物館(芝加哥)名人榜。他是台灣顯微及臂神經叢手術的領導先驅,被世界手外科學會推舉擔任臂神經叢手術世界領袖,並在去年11月拿到國際人道醫療獎。
事實上,杜元坤原是骨科醫師,這些顯微手術都是「自學的」。杜元坤於1970年代就讀台北醫學院習醫,打橄欖球帶管弦樂團,課業僅低飛過關,全班145人他是第107名畢業。因成績不理想,大七那年,他只申請到馬偕醫院實習的機會,「我比較想學的是心臟外科,不過,馬偕婦產科醫師手術做得很好,我受到啟發,更加確認未來要走上外科的領域」。
畢業後要當住院醫師時,杜元坤的父母因白色恐怖入獄,身為長子的他,為了就近顧家回到台南,進入逢甲醫院(奇美醫院前身)。數月後杜元坤母親出獄,一心想當大醫師的他,報考林口長庚醫院,從R1(住院醫師第一年)重新做起。
那時,杜元坤在逢甲醫院薪水是長庚住院醫師的3倍,順利考上的杜元坤執意到任主因是「在長庚可學到更新的技術」。後來杜元坤選擇「骨科」專科,並勤於看錄影帶自學研究顯微手術。
在升任骨科部總醫師後第3天,杜元坤在急診室遇到一名大腿骨折、血管也斷的車禍病人,卻遭整形外科及心臟外科醫師互丟人球。杜元坤只好自己來,也開啟他人生首次執行顯微手術的經歷。
杜元坤坦言,第一次進行顯微手術時很緊張,「我是個骨科醫師,之前我總認為把骨頭接好就夠了,但從那天起,我發現醫師如果只會一種本事,救人時可能會力有未逮,當下這樣的體悟,開啟了我的顯微手術學習之路」。
杜元坤拿手術刀的手,除會拉小提琴,更能在橄欖球場上衝鋒陷陣。他說,橄欖球教會他的事,「醫師無法一輩子單打獨鬥,一定要與團隊合作,也要具備和病人溝通的良好能力」。
由於時常見證生死,他的人生觀亦有獨到見解。杜元坤在書的自序寫道,「每個人都有出生,都有死亡,開始睡搖籃,最終骨灰罈」;他認為,音樂和醫療相似,從出生搖籃曲,青春舞曲,結婚進行曲,遇到事業挑戰的交響曲,步入老年的回憶曲,直到人生最後一步的死亡安魂曲,一首首音樂貫穿整個人生。
「人生,是由音樂串成的一場大戲」,杜元坤說,在出生和死亡間只有一件工作,那就是醫療(醫學)。「我們醫療人員也會遇到壓力與挫折,很多人問我們能如何安排靠近上帝,蒙祂的光芒恩賜呢?我的回答是:醫學是讓我們最靠近上帝的一個安排,上帝派我們來當祂的天使,幫祂照顧受傷受苦的人們」。
此外,杜元坤在書中詳述他與十元阿嬤莊朱玉女的醫病故事,也寫下4封給未來醫師的信,從立志當個醫師,到選科、實習與是否開業的選擇,字字情真意切,都是杜元坤行醫生涯真實無保留的分享。(編輯:張芷瑄)10801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