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華爾街日報:中國情蒐規模前所未見 西方國家防不勝防

2024/10/14 15:49(12/18 22:0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華爾街日報」報導,西方國家政府認為,中國正執行前所未見的大規模間諜活動。圖取自Pixabay圖庫)
「華爾街日報」報導,西方國家政府認為,中國正執行前所未見的大規模間諜活動。圖取自Pixabay圖庫)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倫敦14日綜合外電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西方國家政府認為,中國正執行前所未見的大規模間諜活動。北京動員安全機關、私人企業和平民,企圖暗中破壞敵對國家,同時促進中國經濟利益。

據報導,西方情報機關幾乎每週都會針對來自中國的威脅發布警告。

光是今年9月就有一連串事件發生: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表示,1家與中國政府有關的企業在美、英、法、羅馬尼亞等地駭入攝影機、路由器等26萬個連網裝置;國會調查發現,美國海港使用的中國貨物起重機藏有可讓北京祕密操控的技術;美國政府指稱,紐約州州長侯可(Kathy Hochul)前高階幕僚孫雯是中國特工。

西方情報機構無法遏止北京的活動,因此公開呼籲企業和個人與中方互動時提高警覺。然而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國家安全專家華爾頓(Calder Walton)說,鑒於中國與全球經濟已密不可分,這類呼籲是白費力氣。他說,西方政府「從很多方面來說,是在事發之後才逐漸理解並接受這些事」。

中國政府新聞辦公室、國安部、公安部、國防部均未針對報導內容置評。北京當局曾否認刺探西方國家情報的指控,並稱中國往往才是外國駭客和情蒐活動的目標。

FBI表示,中國支持的駭客人數與FBI全體網路人員的比例至少是50比1。某個歐洲機構估計,中國情蒐和安全活動可能涉及多達60萬人。FBI局長瑞伊(Chris Wray)今年稍早說:「中國的駭客計畫規模比其他主要國家的總和更加龐大。」

隨著中國經濟成長趨緩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益專制的統治,這些惡意活動可能更加嚴重。官員說,為刺激經濟並平息國內外批評聲浪,中國情報機關竊取創新成果的壓力將與日俱增。英國對外情報機關「軍情六處」(MI6)前行動總監殷克斯特(Nigel Inkster)說:「一切都是為了保護現有政權。」

中國的活動有時看似荒謬,有時又令人寒毛直豎。美國檢方今年9月指稱,去年8月,5名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中國畢業生半夜在國民兵培訓演練使用的軍車附近拍照,這場演練還有台灣軍事人員參加,而這些中國畢業生自稱在看星星。

隨著中國在軍事上日益強勢,其祕密行動也構成更大的威脅。西方官員說,習近平已下令解放軍準備在2027年底前侵略台灣,這可能引發美中衝突。

FBI今年稍早表示,中國曾挾持數百台路由器,用來滲透美國供水和能源網絡,令人擔憂北京當局試圖在美國介入中國犯台行動之前,對美國基礎設施先下手為強。美國國會去年12月禁止國防部利用全球任何採用中國貨物資訊系統「國家物流平台」(LOGINK)的海港,以免機密資訊外洩。

另一個阻礙西方情報反制的因素是,刺探中國情報很困難。中國的情報活動極度分散,涵蓋無數機構和私人企業,它們大多自主運作,因此很難滲透,其情蒐方式似乎也很隨意。

歐洲安全官員說,中國留學生和客座科學家也是北京刺探西方情報的主要管道之一。安全官員過去會密切關注來自「國防七子」(與中國軍方關係密切的7所大學)的中國研究員,但近期,假扮成研究人員的間諜愈來愈懂得隱藏行跡,其中1個例子是,有些學生一開始報名語言或文學課程,後來又改讀量子運算或其他敏感領域。

英國對內情報機關「軍情五處」(MI5)表示,自2022年以來,光是在英國,中國特工就在社群平台「領英」(LinkedIn)接觸超過2萬人,企圖取得敏感資料。

軍情五處一直在警告各大學留意與中國支持顧問公司或大學的合作,以避免珍貴的智慧財產權在無意中外流。(譯者:曾依璇/核稿:施施)113101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中國推動民營經濟促進法 評論:保障民企權益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