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如今「圓點」早已是草間彌生的招牌,但在年幼時期,飽受病痛折磨的她或許也未能想到,這些在她眼中伴隨一生的幻聽幻覺,有朝一日會是現代人所渴望了解的世界,她以藝術造就了一種脫離塵世的烏托邦,也解放了為疾病痛苦的自己。
路上的旅客、朝聖者,在天寒地凍中被雨水打中,伴隨一陣陣歡呼聲,這才發覺不斷落在身上的是皚皚的白雪。大夥兒興奮之餘,街邊小販告訴眾人,這是達蘭薩拉2024年的第一場雪……
年年頒獎,幾家歡樂幾家愁,錯過了獎項不需要否定自己,但想要得獎自我肯定,也是人之常情。
片面的影像很多時候是看圖說故事,決定性瞬間到底決定了什麼……
林郁婷東京奧運遭淘汰,巴黎奧運拿金牌,不同時空,類似畫面,心情卻大不同。
期待機器乖乖,所以餵它吃乖乖,在科技與迷信之間,充滿文化及人性。
「AI內閣」開記者會,場佈階段,人工智慧未及上場,「工作人員」智慧先派上用場。
從瞎子摸象到貼近真實,紀錄片工作者在新聞現場與藝術美學之間天人交戰,有無數場的仗要打……
最困難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如何說故事,讓它有強度跟意義……
與受訪者關係保持「不和諧但很密切」,李惠仁拿捏人與鏡頭距離,衝撞不合時宜體制。
販夫們不離口的菸、敞開胸口的香港衫、手落刀下的細瑣切工,是市場百工圖的鮮活紀實,是時光長廊中光影分明的勞工符碼。
回望50年前台灣,紀錄片留下最原始純粹。幾萬人走250公里只為說出對媽祖的感謝,淡水河的夕陽見證了滄海桑田。
四月初的華府潮汐湖(Tidal Basin)櫻花盛開,昭告每年五月起的「使館週」即將揭幕。
在新聞現場拍照的不會只有記者,民眾也會拿起手機記錄,為未來留下自己的現在。
與故事去更遠的地方》不管是不是在瘟疫蔓生的時代,書本能夠前往的地方,往往比人的足迹更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