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日友好」成為熱門關鍵字,作家栖來光指出,每個時代、不同環境的台灣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她希望藉由書寫、採訪,能讓日本人對台灣能有更多理解。
歷經10年歷練,獨立書店的經營者或者更能面對現實,在理想不變、或多變的堅持下,各自找到魚與熊掌兼得的生存之道。
李屏賓說,電影沒有國界,就像大家庭,大家都彼此知道,很羨慕誰拍了什麼片子,但你有好的作品,大家一定會看到,要有亮眼的東西讓人看到……
小澤征爾2024年2月6日過世,英文依舊不算太好,但他用他的肢體語言說服團員,與他一起攀越過一座又一座的音樂山峰,帶著樂迷看見繁花的盛放與凋零,人生的希望與絕望。
要讓拍攝的所有來賓眼神一致的看向鏡頭,我看到主辦方攝影的用心,同時在心中一首歌的旋律響起……
捷克攝影家Josef Koudelka最著名的照片就是本人舉起手錶,向空無一人的大道按下快門,這次來台展出的照片沒有這張,僅以模仿他的手法向大師致敬。
524立院審查國會職權修法,綠營立委在議場內施放藍、白、黑3色氣球並高喊口號,一顆氣球在天花板上飄上飄下,成為焦點……
每個人對「家」有不同定義,在這個社會的某個角落,5把雨傘就是他的「家」。
時代轉換,人們對美的喜好改變,舊主題難以再找到支持者,就要再想新的東西,去嘗試市場喜好
「我家裡是做捏麵人的,我開始做停格動畫,是因為沒人想學捏麵人,我才用這個方式,來呈現傳統工藝。」
紙紮產業未來的工作一定越來越少,因而留下知識,讓不使用紙紮的人也知道它的存在,才是目前最重要的目標
演藝圈長期被膚淺、速食的刻板印象所籠罩,這個幽靈是所有演藝從業人員的共業
這種「末世感」引發不少辯論。有人認為這種快要完蛋的感覺有助於激發同舟共濟的集體行動;有人則批評宿命的末日感反而會降低政治行動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