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設計打造文化多重可能 李根在回望台灣字體設計風景

34歲那年,設計師李根在辭去外人看來穩定的教學工作,毅然決然赴美國紐約開設工作室,一待就是7年,這段海外時光讓他對於「台灣設計」有了對比與思考,也讓他更能看見正體中文應用於設計上的無限可能與優勢。
2024/3/25
文:王寶兒/攝影:鄭清元

除了造字以外,字體本身也可以視作一幅圖畫,在設計師巧手下風情萬種,字義與造型或許相互巧妙應合,又或是讓一筆一畫成為藏在畫面中的密碼,待觀者細細思索,在約1萬3千多個有效漢字之中,每個字都是寶藏。

34歲那年,設計師李根在辭去外人看來穩定的教學工作,毅然決然赴美國紐約開設工作室,一待就是7年,這段海外時光讓他對於「台灣設計」有了對比與思考,也讓他更能看見正體中文應用於設計上的無限可能與優勢。

長年獲國際設計獎項肯定之際,他今年也受邀首次擔任NY TDC紐約字體設計競賽Lettering(刻字)組別評審,而該比賽是全世界第1個以字體設計為主的設計競賽。

李根在曾以不同字體設計作品「我是李根在」、「字體臉」等,分別在2004年與2009年奪下英國D&AD(D&AD Awards)鉛筆大獎。(攝影:鄭清元)

這幾年我們能看見台灣設計屢在國際上創下佳績,在訪問同時,其實台灣設計圈正因紅點設計獎、iF Desigh等設計獎項的高額報名費而掀起一波「為何需要報獎」的討論,追根究柢,其實都是因為台灣在迫切被國際看到的渴望下,出現如補習班喊「包中」等獎項代辦公司亂象。

就字體平面設計類而言,李根在觀察,過去80至90年代香港仍為領先,「這幾年台灣設計其實真的是進步蠻多的。」整個狀態提升至香港設計師會告訴他為台灣設計力所驚艷,「但我認為我們還有很長的路可以走。」

漢字百寶庫 造型設計變變變

別說字體造型離自己肯定很遙遠,使用工具紀錄文字當下,我們與字的「造型」無不產生進一步連結。而我們熟悉的中文字其實也與圖像息息相關,像是象形字就是由圖畫演變而來。

李根在說,拿筆寫字的過程就會產生略有不同的造型型態,「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可能也會用字形的觀念運用在生活場景,也許某個畫面的角度上看起來像文字,甚至與這個場景具有一些關聯性。」

漢字本身有許多如遊戲式的拆解、組合結構,李根在認為,這帶給平面設計師許多靈感,例如中國藝術家徐冰所做的《天書》就以漢字筆劃結構組成觀者完全無法閱讀的文字,「漢字在藝術、設計運用上所具備的功能就不會是字義溝通,而是字形的溝通,它本身的存在就傳遞了訊息,字義要靠學習才能理解,但字形普遍具可辨性。」

回望李根在過往作品,曾以不同字體設計作品「我是李根在」、「字體臉」等,分別在2004年與2009年奪下英國D&AD(D&AD Awards)鉛筆大獎,也不乏以漢字為巧思,並翻轉其形態、結構,例如2011兩岸漢字藝術節主視覺,他將書法筆劃化為臉譜,透過面容反思漢字之於民族的樣貌。

李根在操刀2011兩岸漢字藝術節視覺,將字轉化為圖像。(攝影:鄭清元)

他認為,旅美經歷自然也加深他對熟悉語言的歸屬感與認同,「那種感覺有點像是當年看到《悲情城市》,發現那電影裡面國罵啊、場景啊、講話方式都跟我平常一樣,可是因為我們生長背景又是看愛國電影長大,所以自己做設計時,會發現漢字就是我們重要的文化特色。」

漢字設計之於國際面貌

「設計」是西方興起的產業,使用拉丁文字設計的成果固然看來成熟,但李根在發現,並不是每種語言的文字本身就能具有意義,可漢字就是如此,且漢字從書法演化而來,造型優美,是重要文化資產,「我會希望用漢字做更多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李根在此次擔任NY TDC紐約字體設計競賽評審,是台灣人70年來首次加入評審陣容。據他的觀察,這些歷史悠久的西方組織已經越來越意識到華人的興起,而在使用漢字的投件者越來越多情況下,便會想找尋懂漢字設計的人來當評審,而反過來談,台灣也應該更瞭解國際趨勢。

這也是為甚麼他願意長期推動紐約字體藝術指導俱樂部年度展在台灣展出,目前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副教授的李根在,不光希望設計系學生能親自去觀察平面設計之於內頁編排、印刷、油墨、紙張、裁切的細節,還希望能讓一般民眾也能去感受到字體設計的重要。

李根在認為,字體運用是平面設計師必備技巧,更進一步就是調整字體結構進而達到不一樣的效果。(攝影:鄭清元)

「跟紐約字體藝術指導俱樂部這樣的國際組織合作,目的其實其中一個是因為我想辦漢字展,因為我們在看別人,我們也要把我們秀給別人看。」李根在堅定的說。

自國際看回台灣 設計實力潛力待放

「我們從小接受到的資訊就是從日本或者是歐美來,我去紐約後發現,在紐約我是看不到台灣的,所以我覺得紐約字體藝術指導俱樂部若願意來台灣展出,那我們一定要去做,我認為時間點上對台灣設計是好的機會,可以呈現我們的漢字文化特色。」李根在說。

而在李根在引進紐約字體藝術指導俱樂部年度展3屆以後,當時的新加坡才第一次舉辦漢字展,令他感到安心,「起碼我在設計這塊至少對家鄉有一點點奉獻了吧。」如今他陸續擔任各大國際設計競賽評審,他也認為,這才是比賽最重要的目的,至少對他來說是如此。

「我參加比賽的目的不是為了要西方肯定,而是說你有機會能夠去當評審,你可以有決定什麼是好設計的機會,你身為一個台灣人,你可以在所謂西方重要設計競賽擔任角色,不然我們一直都是在被決定的位置。」而這也是李根在口中的,台灣設計還能有更深遠的潛力。

即便要高報名費,設計獎項也非原罪,只要參賽是為了迫切向外界求肯定,那麼競賽難免在每人眼中產生不同的意義。此時解方倒也簡單,李根在說,其實只要踏出國界一步從外往回看,就能看得非常清楚,「世界很大,出去後就會知道我們到底好在哪裡。」

李根在認為,漢字文化為台灣字體設計運用一大利器。(攝影:鄭清元)
主題照: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副教授李根在今年獲邀擔任NY TDC紐約字體設計競賽Lettering(刻字)組別評審。(攝影:鄭清元)
172.30.1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