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justfont創辦人兼執行長葉俊麟,還未抬頭細看面容,忙不迭先伸手接過他快速遞來的名片。盯著幾近素白的紙上均勻排列濃黑色「葉俊麟」三字,像沒有五線譜的音符,答答答的譜出曾經聽過卻又想不起來的歌,片刻才赫然想起,啊,這樣的字跡曾經在台北捷運上看過。
那是justfon在2021年正式推出的「蘭陽明體」,不過在2020年台北公車捷運詩文專案中,justfont就與文訊雜誌合作,以部分字樣呈現車廂詩文,後來連熱門台劇《茶金》宣傳片段的字幕、字卡都能看見蘭陽明體的痕跡。
葉俊麟得意介紹,蘭陽明體是另名創辦人之一林霞領銜之作,隨即又認真地說:「我一直覺得蘭陽明體是個很了不起的作品,不是因為它賣了多少錢,而是因為它完全突破了框架,然後發展出一個視覺完全嶄新且你不會覺得陌生的樣子,我會期待它變成台灣明體的樣貌。」
這段話說來只有幾秒的時間,不過要知道,要能造出傳達在地情懷的字並非一朝一夕,在justfont出現以前,其實台灣幾乎15年以來都沒有出現本土自製字型,而justfont自2015年起陸續以金萱、蘭陽、嘉市甚至台灣道路等名字為新製字型命名,為的就是在台灣創造更好的文字風景。
都說人要衣裝,字體也是那件言外之衣,按撇捺點隨場合或氣氛都該各有姿色,像窺探路人穿衣哲學,上街瞧見的招牌、路牌指引,也是教人觀察字體有多重要的最佳導師,想想熱炒店招牌若選用報告文件常見新細明體,那會有多突兀?
「街頭觀察是對字體產生興趣很好的入門方式,其實也是字體設計師可以蒐集素材很重要的來源。」葉俊麟舉例,去年推出的「柑仔蜜」字型就是設計師沈采柔觀察傳統手繪招牌字發想而來,「其實我們可以看見街道字體會出現的樣子能反映出台灣人的個性,親和、對外來物接受度很高,但擁有自己辨識度,非常有趣。」
在justfont成立初期,他們發起「字型散步」運動,簡單來說,就是字體版的「路上觀察」,邀請大家能在網路上貼出自己在街上看到的有趣文字,並持續以粉絲專頁「字戀」及社團「字嗨」累積大家對字體排印的討論,還會撰文分享有關字體的大小知識。
「我們後來才藉由數據分析知道,其實對招牌有興趣的人與對『字』有興趣的人重疊度是很高的,這些人的共通點就是對字很敏感,也想藉此培養大家對字的熟悉度。」而justfont團隊所有人都是這樣,葉俊麟自嘲說是「職業病」,打開手機相簿立刻翻出街邊招牌照片,說:「你看,我昨天才拍一張。」
「有時候不只看到字啦,有時候是看到有趣的東西……」葉俊麟突然想到了什麼,興奮地衝出會議室,拋下一句:「我給你們看一個很好玩的東西。」幾分鐘後,他捧著兩本看起來像博物館才會出現的老書獻寶,一本是《明治廣集玉編大全》,裏頭密密麻麻的是漢字,一本則是日治時期雜誌書。
葉俊麟說,這兩本書是團隊同事在台南老店挖到的珍寶,「我們就很愛逛老書店或老店看看,有時候會看到這些很有意思的東西。」
類似的發現,其實就是對字體的田野調查,像是之前他們也曾經在大稻埕老字號鐵皮刻字行「柏祥號」翻出一本老書,自此意外挖掘出台灣招牌常見字體的源頭,竟是來自一位名為劉元祥的書法家。
那本老書為1982年由文史哲出版社印行的《商用字彙》「楷書」篇,在justfont爬梳下,從出版社方得知這《商用字彙》最早是由劉元祥在1970年至1980年間自行刊印而來。
劉元祥是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山東人,曾經任教,後多為人題字書法,這套《商用字彙》除楷書篇外,還有「行書」篇、「分書(隸書)」篇等,多家招牌店買下字帖,再依據劉元祥的字製作招牌,這也因此形塑為如今台灣街頭常見風景,如「施工危險」黃布條、「請勿停車」路擋都能看見劉元祥的字跡。
「你從一個大家常看到的東西去追,這些常見的字體到底是誰寫的?然後怎麼來?如果沒人去研究,它們就不見了,所以我們要把它找出來。」葉俊麟語重心長地說。
2014年,justfont推出《字型散步》一書,收錄許多團隊田野調查的故事,10年來,已經成為不少設計系學生人手一本的字體所學入門書。
「我們現在應徵實習生進來,他們都會說我看你們的書長大!」葉俊麟掩面大笑,同時慶幸,「書跟網路能觸及到的人完全不同,碰到許多原先演算法沒算到的人,這其實也是我們一直想做的事情,能讓大家更認識這些身邊的字。」
起心動念來造字,其實也是在推廣字體知識過程中漸漸產生的想法。
「我們一直都知道做字很難,第一是門檻很高,第二是不賺錢。投入成本很高,你又不知道賣給誰,所以沒人願意做字啊。」葉俊麟說,在華康、文鼎廠商漸漸從台灣轉移重心後,新正體中文字型就漸漸式微,「我們那時候經營社群已經累積很多討論,發現設計師都覺得日本字很好,然後我們想說,那沒人自己做自己的字,我們乾脆就做做看好了。」
那就是「金萱」字型誕生的契機,他們花了近2年時間完成足足超過1萬字符,由此可知正體中文造字之難,首要克服的就是這龐大的字庫,葉俊麟估算,按照漢字數量,一天能真正完成的工作量大約是3.5個字到5個字之間,而最難的還是要打破既有認識,重塑文字的想像。
以「金萱」字型為例,它是混合明體與黑體特色而完成的字型,募資成果則遠遠超過他們預期。2015年在募資網站上線專案時,不到2小時,募資金額就已達標,上線30天則募到了2千500多萬元,而最初,他們的目標只是150萬。
「其實字型是很偏門的領域,瞬間募資到那麼大筆的金額,讓我們也很意外,回頭來看,它是很多機緣去促成的,這樣的事情不可能會再出現。」葉俊麟篤定的說,又笑了笑,「我們那時候想說,啊如果募資狀況不好,就把justfont收起來算了。」
如此決絕的想法,盤旋在葉俊麟創業初期數次之有,但幾度咬牙還是死撐下來,最絕望之時是曾認真找上員工商量:「如果真的賺不到錢,我會先不領薪水,第二個是你,第三個是XXX。」而那時團隊也不過才3人而已。
葉俊麟一邊笑,一邊回憶起初都是因為「交到了壞朋友」,「我其實是學工程的背景,然後以前在華康當PM大約6至7年吧,後來出來要做justfont時,他們就是拿小孩的奶粉錢、兒子的學費、娶老婆的錢給我創業,壓力很大,X!這我怎麼能失敗啊。」
所以是因為當PM時愛上字體?「也不是欸,我當PM時就出一張嘴而已啊。因為我學工程,我注意到國外Google在做網頁字型的服務,我就告訴我朋友說,我來第一個做中文網頁字型的人,哇,說得一副『你不投資我就虧了』的樣子,那他們就傻傻出錢,大家都很天真。」葉俊麟拍桌大笑。
有時我們常常在傳送文件時發現「字體跑掉」的狀況,葉俊麟所做的網頁字型服務,解決的就是避免網頁瀏覽時出現類似情形。於是,justfont推出的第一項產品其實不是書,不是字體,而是中文網頁字型(web font)服務。
「但這就其實是我天真的地方,因為那樣的技術是針對網頁設計熟悉的人才有用,但沒人要買,因為當時中文字型基本使用環境並不好,盜版很多,我才知道要從改善環境做起。」葉俊麟悠悠的說,因此推廣字體之於設計有多重要、又要如何製作字體,他們一直都不藏私,「這樣才會有產業。」
除了葉俊麟外,同為justfont創辦人的還有行銷總監蘇煒翔、字型設計總監林霞,2人專攻領域彌補了葉俊麟口中的「心虛」感,「我真的不懂為何大家覺得中文系沒有用?我們所有文案與品牌調性都靠中文系的蘇煒翔撐起來;還有其實我不懂字型設計,我是學工程的嘛,後來林霞加入,更知道字型這塊專業。」
回首這超過10年的來時路,葉俊麟訪談過程中最常做的是掩面大笑,語氣流露不可置信,自己都很慶幸能活到今天的模樣,甚至至今令他感到幸福的是不用想著下個月薪水發不出來該怎麼辦。
這著實是難以想像到的,畢竟一路走來,他們戰果豐碩,每每發動字型專案,仍能創下佳績,且推廣耕耘之路從未停歇,今年還要陸續啟動講座計畫,到全台各個地方繼續說字體的故事。
「我們一開始想做字體教育時,有人勸告我們『這是10年起跳的工作』,改變市場週期實在太長,我其實聽進去了,但我又還是這樣做了。」葉俊麟又笑了,但是從容的,因為他知道,不管是募資、創業,都是來自於各方,這需要回饋。
不過說是回饋,葉俊麟認為更像是「對土地的熱愛」。他自承曾經到異地去工作,「過程好像一直無法投入,也不是很開心,我後來意識到因為我沒有想在當地付出,這是認同感的問題,我只想在那邊獲取利潤,但我回到台灣做蘭陽明體,或是其他嘉市體之類的,即使我要做更額外的工作,我是願意的。」
從只推出中文字型服務,到意識需要投入字體教育,再跳下去自己造字,過程如葉俊麟以前怎麼想都沒想過自己會與字型設計為伍一般,乍看之下,擁有許多無心插柳的意外,但回顧起來,動力卻始終如一,「這種被別人、土地支持的力量支持我們,我們也會繼續將它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