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當一間銀行只存藝術品

藝術銀行政策行之有年,它活化了公民營機構的空間,將藝術帶到更遠的地方,也讓藝術家的作品除了藝廊、展覽及藏家的眼界之外 ,多了一些機會。
2023/12/17
文:文化+雙週報編輯小組

對大眾來說,「藝術銀行」概念還不是那麼普及,它以租賃方式提供機構或單位藝術品,與美術館一樣,都是能讓人更靠近、了解藝術的方式,而在藝術銀行成立10年週年之際,迎來社宅合作計畫,讓藝術銀行租賃族群擴大,走入「宅」的想像。

藝術銀行制度在國外行之有年,台灣10年前由時任文化部長龍應台提出成立,學者蕭瓊瑞說,當時其實不看好,因為藝術銀行做的是「畫廊就能做的事」。後來台灣美術基金會2021年起接手國美館承接營運藝術銀行,現任基金會執行長林平去年接任現職,她將藝術銀行的任務分為左手與右手,一隻手要透過購藏為政府投資潛力藝術家,一隻手要將美學推廣至社會。

此外,藝術銀行創立目的之一就是要扶持台灣藝術家,所購藏作品多以潛力藝術家為主,本期文化+雙週報專訪藝術家陳松志,透過他了解藝術銀行對藝術家的幫助,以及他除了作品受藝術銀行購藏,也曾走入藝術銀行庫房協助策展,他對藝術銀行的認知又是什麼。

172.30.14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