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和土地對話 柯沛如的農場學

柯沛如希望告訴大家,「食物是通往愛的捷徑,好好聆聽身體,覺知食物帶來的感受;它是自我修復的功課,食物最終教會我們的,是對大地萬物的敬意。」
2023/12/18
文、攝影:趙靜瑜/照片提供:柯沛如

帶著一罐野蜂蜜來分享會,柯沛如看起來就像鄰家大女孩,簡單的T恤牛仔褲,但光一小罐蜂蜜,她可以滔滔不絕講出一番道理,「我也是回到台灣才知道,原來台灣90%的以上的蜂蜜都是由西洋蜂產出,但只有台灣野蜂才能幫助台灣的原始林受粉,因為西洋蜂太胖了,牠前面的口器太短,沒有辦法伸到花器裡面,所以台灣野蜂真的很重要。」

柯沛如說,這一小瓶野蜂蜜,農家選擇零度萃取,保存了蜂蜜本身的酵素,「所以我們吃到的糖不只是甜,而且是天然的甜,天然的酵素,「更重要的是,透過食物,我也參與了台灣生態的維持。」

柯沛如表面上談的是食物、是療癒,深層是在告訴大家愛自己、愛孩子、愛土地。(攝影:趙靜瑜)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最舒適的生活狀態,從中找到生存的力量,好比食物文化合作社(Food Culture Collective)基金會創辦人柯沛如。她用每天每人最需要的基本需求「吃」與「食物」,分享食物背後的故事。這個起先定念並非空穴來風,柯沛如大學畢業後,因為罹患免疫系統疾病四處求醫,直到搬去舊金山灣區研究食物療法,意外地被食農業者療癒了疲憊的身心,每一份食物,都帶著柯沛如走上療癒之路。

透過自己的能力,柯沛如在美國創辦「食物文化合作社」,促進共好、多元、再生的食農文化。2019年入選「14個改變食物的女性」(The Food Tank’s 14 Women Changing Food Around the World)。疫情三年,柯沛如帶著先生跟孩子回到台灣定居,在台灣生活,三年書寫出中文書「用愛發酵」,書中字字句句,柯沛如希望告訴大家,「食物是通往愛的捷徑,好好聆聽身體,覺知食物帶來的感受;它是自我修復的功課,食物最終教會我們的,是對大地上萬物的敬意。」

柯沛如的父親柯文昌是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基金會的「神農計畫」、「藍天教室」到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等等,都是在做跟環境土地友善的事物。柯沛如則透過自己的經驗,鼓勵大家自己動手做,找回健康的主導權;創造從食物出發的親子關係,並與土地親近;從正念飲食到心靈食物,從農夫市集到永續農場,帶來食療的跨國際觀察;認識飲食並不是非黑即白,破除「吃」的迷思。

柯沛如讓孩子與她一起備菜,認識食材與食物。(照片提供:柯沛如)

「不要剝奪孩子成長的快樂」,柯沛如說,也不是非吃多健康的食物不可,「我記得我小時候都坐公車上下學,走回家的路大概要20分鐘,我會在公車站下車之後買一包洋芋片,然後一路吃,進家門之前把吃完的洋芋片包裝塞到垃圾桶裡。」柯沛如說她藏起來,不是怕會被媽媽罵,「而是那是我的秘密,我的快樂,我用我的零用錢買了洋芋片,開心的吃完,這樣就好了。」

柯沛如說,她帶孩子也很希望他有自己的時間,做一些自己的決定,「我不會跟孩子說,那些食物不健康,你怎麼可以吃;或是你只能吃兩片就要吃飯的交換條件,你怎麼身教,小孩就怎麼長大。」

有一天柯沛如在跟先生討論一個很嚴肅的話題,「我們小孩什麼時候可以喝可樂?」柯沛如說應該不會很快,因為家裡沒有買過,「但我們都認為,如果有人想要跟孩子分享,可以試試看。」結果討論完沒多久,「就在我們跟99歲的太婆一起吃晚餐的時候,我太婆說她想喝雪碧,就每人面前都倒一杯,我孩子面前也有一杯。」

柯沛如說,事情就這樣發生了,「我孩子喝了一小口,然後他就把杯子放下來,整個晚上都沒有再喝。」柯沛如說她沒有特別跟孩子解釋,裡面可能有糖漿,色素什麼的,「我們家會自己做康普茶,一整杯他一定會喝完,但面對雪碧,他的選擇就是只喝了一口。」

在美國生活時,柯沛如慣常會去農夫市集,回台灣的週末,一家人也會騎腳踏車去台北的農夫市集,「如果你去一攤蔬果攤,攤子上的農夫大力邀請你去他的農場看一看,這就比較像真正在做對生態環境好的栽種。」

柯沛如假日在美國農夫市集走逛的生活習慣,也帶回了台灣。(照片提供:柯沛如)

柯沛如也鼓勵大家可以帶著孩子們多去農夫市集,認識土地下隨時序不同而生長的農作物,「一次我們帶著孩子去逛農夫市集,一位農夫送了我小孩一整顆大蕃茄,我孩子直接拿來啃,就像直接拿番茄當點心。」那是一種天然的快樂。

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力,就像柯沛如從健康食療開始,帶孩子去認識農場,相信一切都不會太遲。

主題照:從小帶著孩子在農場動手做,柯沛如認為孩子不但可以學會分辨農作物,也會產生對生態與對環境的愛。(照片提供:柯沛如)
172.3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