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尹錫悅戒嚴風波 看韓國人的示威文化
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一座劇場,一座音樂廳的誕生,不只象徵文化力與國力的永續綿延,也代表一個國家真心厚實軟實力的多元思維。不是放煙火,而是孵育無窮盡的希望。
遠觀像太空船,近看如魟魚,衛武營這座南台灣第一座國際表演藝術場館今(2023)年9月10日即將迎來成立5周年,最常民的與最經典的,都在這裡同時發生,衛武營的存在,究竟改變了甚麼,又擾動了甚麼?
成立5週年期間,有一半時間都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中度過,原本要走的路就被迫喊停,試圖走出新的路,藉著5週年的來臨,藝術總監簡文彬認為,又可以回到原來的軌道,持續前進。
從藍領到白領,衛武營的鍛造之路,其實也是大高雄地區社會型態改變的縮影。透過各種藝術教育推廣,衛武營走進學校走進偏鄉,在高雄市各行政區跳舞,把表演藝術送進民眾所在之地。
推動歌劇演出,是劇院是否玩真的的明證,更能自證實力與水準,藝術總監簡文彬強項在歌劇,歌劇也成為衛武營的DNA,5週年期間,衛武營陸續引進威爾第歌劇《唐卡洛》、貝里尼歌劇《諾瑪》到今年的韋伯《魔彈射手》,歌劇看似遙遠,但也驅動了在地製作的能見度。
5年不長不短,卻能證明許多事,回首衛武營的5年,我們看到成長與空間,也看到可能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