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關於老鼠、叛國者及神祕小冊子

不管這些出生入死的情報工作者,投身這份工作的動機是什麼,因為他們的成功或者至少沒有失敗,我們現在不必讀習近平語錄……
2023/7/31
文:邱祖胤/攝影:裴禛

想像一下,某一集007電影,拍的是90年代台灣與中國的諜對諜,這故事該如何說起?龐德該退位成配角,還是換一張東方臉孔?女郎衣香鬢影、鶯聲燕語,穿梭的地方會是圓山大飯店、和平飯店還是位在陽明山腳下的吉祥小館?

媒體人李志德近期出版長篇小說《叛國者》,讓殷殷期盼真正屬於台灣諜報影視作品的影迷們燃起一絲希望。但李志德採訪調查的功夫了得,小說雖是虛構的故事,每一字一句卻都有所本。當年「少康專案」及台海飛彈危機牽繫著台灣人的命運及東亞和平,許多事卻仍屬機密,真相難以大白,一部小說,有沒有可能更貼近事實的核心?甚至,就讓真相大白?

李志德說,他想起最近看到BBC新聞台自家的影片,將派駐烏克蘭前線記者拍攝的影片加以剪輯,影片說,這個戰爭不只烏克蘭人受苦,其實整個歐洲都在受苦,結尾的slogan:We  do not report news, We live it.我們不是報新聞,我們就住在這個新聞裡面!

不是報新聞 而是活在新聞裡

「冷戰的情境,對台灣人來講也是一樣,他不是歷史,也不是新聞,We live it!」

從這個訪問的開頭可知,記者李志德的熱血,勝過小說家李志德的浪漫。

《叛國者》取材「少康專案」真實事件,描述台灣情報人員策反中共高階軍官,取得關鍵情報,穩定台海和平,可惜因種種因素事跡敗露,情報員被捕,中共軍官被判死刑,台灣有史以來最「成功」的諜報專案畫下句點。

李志德說,對台灣而言,冷戰一直未曾結束,1995年台灣就面對了自1958年中共砲擊金門以來最嚴重的軍事威脅,故事背景就是以那次威脅前後兩岸情報角力的過程為藍本。

故事裡所有角色,都有真實人物原型,黃敏聰是在中國做牢20年才被釋放的楊銘中;馮潼是「少康二號」劉連昆,在對岸官拜少將;薛智理是「少康一號」邵正宗,在對岸官拜大校。

不過劉連昆與邵正宗最後都因通敵罪被處決。

兩岸間諜案 涉案軍官層級最高

書中的叛國者指的自然是中共的軍官,李志德說,「少康專案」對當時的台灣有很大幫助,對岸的劉連昆對台灣最大的貢獻就是把當時中共軍事演習的底線提供給台灣及台灣的盟友,使雙方不致因為誤判而開戰。

事後看來,劉連昆的貢獻不只是對台灣,對整個90年代中期的東亞和平局勢也做出了貢獻,只是劉連昆得永遠承擔「叛國者」的汙名,並付出代價。

「不管是真實世界裡的中國將領劉連昆,還是書中的馮潼將軍,他們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他們認為當時的中國走錯了路,認為應該用自己的力量保住台灣,不被當時的共產黨侵略,進而讓中國走向改革之路。」

至於故事的主角黃敏聰,他算叛國者嗎?如果對他而言台灣才是祖國,他可沒叛國,背叛他的是台灣嗎?還是應該說,軍人也好,情報人員也好,本來就要有隨時犧牲的覺悟,兩岸局勢渾沌未明的當前,他做出了最大的犧牲。

黃敏聰,或者說楊銘中,是個悲劇性人物。

真實主角 背景曲折

李志德在書裡詳細描寫「黃敏聰」的背景,他曾是職業軍官,卻因公被叛了軍法,因屬頂罪,到景美看守所擔任因「江南案」被關的兩位高階軍官的侍從,從而被其中一人吸收,展開情報工作。

「黃敏聰」是有榮譽感的人,頂的是「貪汙罪」,他加入情報工作,期待有一天能洗刷汙名,重返軍職,也許正是這一點被利用了,當他在最前線傳達消息、出生入死的同時,卻可能不知軍方從未考慮對他進行平反,「將功折罪」只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何況功敗垂成。

現實世界裡,2019年,楊銘中20年刑期已滿,終於回台,李志德就曾在公開場合採訪過楊銘中,對於所有問題,楊銘中不置可否,只說「報導出來的你就就拿去用吧……」

也許有人會問,一個好好的人,為何要把頭拎在自己手上,跑到中國去幹這種賣命的事情?他背後必定有一個很強的動機。李志德以蘇聯情報機構KGB的說法,歸類哪些人會變成間諜,答案是MICE,也就是英文裡的老鼠。M是Money(錢)、I是Ideology(意識形態)、C是Compromise(妥協),而E是Ego(自我)。

KGB結論 老鼠才當間諜

為了錢,可以理解;為了特定意識型態;我就相信這世界上應該要實現某某主義,可以理解;為了妥協,因為我有裸照落在敵人手中,可以理解;為了自我,做間諜有一個極大的成就,對他來講是一個極大的自我實現,可以理解。

KGB認為,這4種人會成為間諜。

至於「少康專案」為何好好一盤棋被中共端了?事後許多人怪罪前總統李登輝「大嘴巴」,也有一說是對岸反情報工作做得好。李志德說,這件事幾乎成為李登輝歷史評價上的一個印記,這個印記確實如此嗎?李志德覺得對也不對,那對的原因是,大部分的人根本不知道實情,他之所以最後決定用虛構的方法寫這件事,「就是因為其實有太多事情我們不知道」。

李志德說,他當然可以去通過訪問,得到另外一個版本的故事,然後宣稱他是獨家,但台灣的採訪環境畢竟不是這麼健全,許多檔案看不到,甚至不會解密,你去申請,只會換來當局的勸告,然後對方會帶一盒水果到你家來,說:「哎呀不要申請這一件,這很敏感,會搞得我們很困擾。」

「不過無論如何,正因為有這些情報人員在前線不斷努力,做著保護台灣的工作,不管他們的動機是什麼,「因為他們工作的成功,或者至少他們因為他們沒有失敗,所以我們現在不用讀習近平語錄,我們還有文化普拉斯這個podcast可以談各式各樣的文本,不然的話我們現在可能在談習近平語錄。」李志德說。

神祕小冊子 資深解碼員的祕密

書中「作者介紹」有一個不起眼的線索,註明李志德是「情報人員的後代」,後記則提到李志德的父親身後留下一本神祕的小冊子。李志德說,他的父親確實在情報局工作,從事的是破解密碼的工作,「他經常一個禮拜看不到一個中文字,眼前全部都是亂碼,他必須憑著經驗或者是感覺,把它還原成可識別的內容,當現現在這些通過電腦計算就能處理了,他的工作在今天就完全過時了。」

李志德說,父親從來不提工作上的事,母親也沒興趣,「後來我當了記者,有時會去問他一些事情,他會有點提防,還問我問這些幹嘛?」當然他的不說,有工作上的嚴格規定,洩密的後果是相當嚴種的,也有白色恐怖時代的自我限制。

至於那個小本子記了什麼?李志德說,「看了以後,我才知道他有多想家。」李志德說,父親活到100歲,如果說他4、50歲以後能過相對比較美好的生活,也許就是長達73年的思鄉情懷,以及見不到父母的代價換來的。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