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紙本日曆再進化 老派魅力逆襲數位時代

活在現代,連世界都拼命往元宇宙靠攏,看似過時的紙本日曆,卻又在近年成為人們與時間共處的好隊友。以2022年投身群眾募資市場的日曆而言,據嘖嘖集資平台統計,就有86種日曆提案,共約10萬人次購買,集資總金額更高達新台幣1.5億元。
2022/12/18
文:王寶兒

是否仍有印象,家中曾有面牆永遠掛著一本日曆?

它可說集東西方元素之大成,既標示西元又貼心寫上民國幾年,色彩飽滿的阿拉伯數字倒數著,邊框則擠滿密密麻麻的小字,叮囑今日宜搬家或不宜剪髮,二十四節氣更是靈魂,從印刷時就等著和未來的你報氣候。

隨著電視、電腦、手機普及,那樣的傳統日曆越來越少出現於日常中,取而代之的是數不清的APP或內建軟體,不用記著每天要撕一頁紙,時間看不見也摸不著,日夜中一點一滴前行。

活在現代,連世界都拼命往元宇宙靠攏,可能令人難以想像的是,看似過時的紙本日曆翻新樣貌,又在近年成為人們與時間共處的好隊友。以2022年投身群眾募資市場的日曆而言,據嘖嘖集資平台統計,就有86種日曆提案,約10萬人次購買,集資總金額更高達新台幣1.5億元。

「生鮮時書」於2018年首度推出《讀曆書店》日曆,之後每年推出一款日曆,持續至今。(圖片來源:嘖嘖募資平台網頁)

越傳統我越愛 紙本日曆網路翻紅

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認為,早在日曆商品於群眾募資平台大放異彩前,就有幾款日曆先在網路引起矚目,「他們是在相對垂直的獨立網頁熱賣,隨購買群眾量體越來越大,開始有提案者認為可以利用集資平台推新IP或新企劃主題的日曆,網路先有了幾款很紅的日曆,集資平台才成為還沒紅的日曆能初試啼聲的存在。」

例如台灣Five Metal Shop 設計團隊自2016年起推出的《五金行日曆》,它以傳統手撕日曆為原型,透過重新設計配色、字型、排版,讓老派變的迷人,並以提倡不過度生產產品為訴求,開放限量購買,讓紙本日曆成為炙手可熱的文創品。

有意思的是,當日曆走進募資平台時,能一炮而紅的產品,也是以傳統元素為核心,透過當代設計重新詮釋,反映現代人越是「古早味」就越愛的品味。

嘖嘖集資平台創辦人徐震回憶,例如聯合報文創品牌「報時光」在2018年9月推出的《老派的生活日曆》,運用老報紙圖文,最終募資到新台幣200多萬元,「對許多文創商品而言是相當理想的成績。」此外,同年10月還有「生鮮時書」推出的《讀曆書店》,集資金額也達到新台幣160多萬元。

以今年上架於集資平台的日曆而言,就有從日曆造型吸引贊助者的《3D紙雕地球日曆》。(圖片來源:嘖嘖募資平台網頁)

集資千萬里程碑 日曆募資平台崛起

徐震說,《老派的生活日曆》或《讀曆書店》的成功,讓其他品牌或KOL意識到「日曆」是個可以投入的品項,「《讀曆書店》為人所知的是在2020年突破集資千萬成績,以大家對文創品的理解來說,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里程碑,且同年同樣集資破千萬的日曆還有『一隅有花』推出的《一年生》植物日曆。」

林大涵指出,突破千萬是日曆於募資平台掀起風潮很大的關鍵,「日曆不到1000元,算中低單價產品,這樣的紙質出版品可以做到千萬規模,讓許多出版人認為這是可以做的事情。」

特別是《讀曆書店》是以推廣台灣作家為號召,讓人每一天都能讀到不同台灣作家所寫的金句。林大涵表示,許多人分別貢獻一部分知識產權,再進一步獲得集體成功,這樣的經驗對大部分文化內容創作者而言都是好示範,讓人進一步發現日曆是可以一看又看的載體,於是吸引網紅或其他學有專精的人們投入製作。

「在大家已經習慣用手機記行事曆的現代,直覺上可能會很難想像紙本日曆這樣有點懷舊、有點情懷的市場,其實正在復興當中。」徐震說。

「敏迪選讀」以每日講解國際新聞的Podcast頻道打出知名度,《2023國際觀察曆》日曆也以解析國際議題為主題。(圖片來源:《2023國際觀察曆》網頁)

善用「一天一點」魔法 預約未來的自己

過去,人們會認為紙本日曆的缺點是必須仰賴手動翻頁或撕取,才能往下一天前進,但於現代而言,這就是讓紙本日曆異軍突起的優點,且是最大魅力所在。

林大涵說,因為現代人再怎麼依賴數位產品,但仍是活在真實世界中,「我們張開眼睛看到的就是這個世界,在還沒走到張眼就處在虛擬世界的時候,不管是透過學習型的日曆、或是陪伴型的日曆去記錄自己,一天一頁這種小小的儀式感與對未來的許諾,仍無可取代。就像電子書很棒,但很多人還是認為摸到紙本書的觸感最真實。」

徐震觀察,紙本日曆為什麼能成為市場,這也攸關什麼樣的日曆會受到青睞。例如以生活型態而言,社會絕大多數還是以上班族組成,人們相處時間最長的就是工作桌,「日曆是能妝點辦公桌的好工具,因此外型精美的日曆,或是擁有特別外觀設計的日曆,就能成為彰顯個人空間的好工具。」

徐震認為,日曆也是新時代內容載體,「過去我們習慣想找哪個主題的東西就去翻書,日曆特別的是一天一頁,例如歷史、命理、經濟等知識主題結合日曆,像這樣每天吸收一點點,一天進展一點點,有機會讓日曆變成另一種書本。」

林大涵說,善用「一天一點」的紙本日曆,就是讓人們預約一個明年更好的自己。

星座專家唐綺陽自2021年以《共時曆》投入群眾募資市場,據嘖嘖統計,截至2022年12月16日止,《2023共時曆》為今年贊助人次最多的募資日曆。(圖片來源:《2023共時曆》網頁)

當人人都想分一杯羹之後

以募資金額來看,據嘖嘖統計,截至2022年12月16日,今年募資平台上的前3名依序為Podcaster品牌「敏迪選讀」的《2023國際觀察曆》、星座專家唐綺陽的《2023共時曆》及YouTuber HOOK的《2023【每天都想史】手撕日曆》。前3名募資金額均突破千萬,排行第4名的《ULANI 永恆曆 ∞》則到了877多萬元。

林大涵表示,去年破千萬集資的紙本日曆其實較多,例如《讀曆書店2022》、《2022〔虎虎生風〕貓日曆》都有破千萬,但今年兩者都募資到600多萬左右,「因為一直有新的團隊正在投入這個市場。」

與此同時,徐震坦言,當市場總量提升同時,日曆主題難免容易變得重複,也能觀察到首次或二度投入市場的品牌紅利逐漸下滑,「但其實不管是哪種類型的產品都會有這樣的現象,就像曾經很紅的環保杯也是,前幾名的大品牌仍不會受影響,若贊助者具有忠誠度就會幫忙推廣,但對於處在中間的品牌就會有挑戰,累積好口碑很重要。」

過去就讀歷史系的YouTuber HOOK今年以《2023【每天都想史】手撕日曆》投入群眾募資市場。(圖片來源:嘖嘖募資平台網頁)

但在消費者有需求情況下,徐震說,日曆仍有很大市場潛力,「日曆以作為內容載體或空間裝飾工具而言,還有很多可以玩的東西。事實上,有許多還沒投入過日曆開發的品牌也把這件事情納入考量。」

林大涵指出,不光是募資平台,值得注意的是日曆在其他垂直管道同樣備受矚目,例如林務局日曆每年都會被秒殺,還有最早發跡的《五金行日曆》依然搶手。以募資平台上架的日曆來說,專案結束後也還有許多機會,「就我所知,像是《讀曆書店》每年都還能在實體通路賣出數千本,最重要的還是要看主題受眾。」

紙本日曆因為傳統而被取代,也因為傳統有了未來,印證抓準群眾心理,老派也能不死,甚至蛻變為經典,永不退流行。而本具有時效性的日曆,如今能夠見證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成長軌跡,年末將至,你也預約好明年的自己了嗎?

主題照:數位時代,紙本日曆卻反而重回現代人懷抱,一天一頁陪伴人們成長。(製圖:中央社)
172.30.1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