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如今「圓點」早已是草間彌生的招牌,但在年幼時期,飽受病痛折磨的她或許也未能想到,這些在她眼中伴隨一生的幻聽幻覺,有朝一日會是現代人所渴望了解的世界,她以藝術造就了一種脫離塵世的烏托邦,也解放了為疾病痛苦的自己。
路上的旅客、朝聖者,在天寒地凍中被雨水打中,伴隨一陣陣歡呼聲,這才發覺不斷落在身上的是皚皚的白雪。大夥兒興奮之餘,街邊小販告訴眾人,這是達蘭薩拉2024年的第一場雪……
年年頒獎,幾家歡樂幾家愁,錯過了獎項不需要否定自己,但想要得獎自我肯定,也是人之常情。
片面的影像很多時候是看圖說故事,決定性瞬間到底決定了什麼……
林郁婷東京奧運遭淘汰,巴黎奧運拿金牌,不同時空,類似畫面,心情卻大不同。
期待機器乖乖,所以餵它吃乖乖,在科技與迷信之間,充滿文化及人性。
「AI內閣」開記者會,場佈階段,人工智慧未及上場,「工作人員」智慧先派上用場。
活在現代,連世界都拼命往元宇宙靠攏,看似過時的紙本日曆,卻又在近年成為人們與時間共處的好隊友。以2022年投身群眾募資市場的日曆而言,據嘖嘖集資平台統計,就有86種日曆提案,共約10萬人次購買,集資總金額更高達新台幣1.5億元。
養兒育女之路,就像遊戲裡不一定得完成,又明顯艱難的支線任務,「夫妻原聲帶」想藉由一本親子日曆,幫助爸媽玩家們,在這條路上多點樂趣、多點鼓勵,溫柔說一聲「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我寫的這一年》不只是2023的生字簿,還能記錄快樂或悲傷的每一天。親筆寫字變成獨特字體,守寫字找回動筆初衷,也留住筆下溫度。
網路上活得容光煥發的自媒體,根本不會接觸到自媒體的人們,Podcast頻道「敏迪選讀」創辦人敏迪認為,紙本日曆或許能成為二者之間的連結。她和團隊連續2年推出《國際觀察曆》,不斷寫下台灣日曆募資史紀錄之最。但她卻也決定,明年「可能」不會再推出日曆了。
林懷民說,他常覺得這支舞不是自己編的,那時就像瘋子,要編舞,要排舞,帶舞者去新店溪搬石頭,躺在那邊睡覺……還要找音樂,最後還蓋了一個戲院,就這樣一直做下去……
古人常說「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季節、時間點登山看風景,也有不同的心情,雨季的台北市區,也頗有一種朦朧美。
從作者因列車誤點5分鐘而焦躁的經驗反思,我們是不是很習慣誤點,從而常有「晚個兩、三分鐘應該還來得及搭上車吧」的僥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