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書評》意念之塚・生命之詩

在川貝母《成為洞穴》中指認無以名狀之物
2021/8/14
文:陳佩甄/攝影:林鈺馨

初見《成為洞穴》時,我對一切都感到不安。封面上那詭異的形體、厚重的黑灰色調、紙張上的孔隙,以及其下包覆著不懷好意的色彩,讓閱讀無法理所當然的開啟。而因習慣使然,我先將書衣摘下,攤開後見到了(後來才知道是)洞穴中最珍貴、最禁忌的生物「惡魔之眼」,並將之安放手邊。由此我開啟了數日的閱讀,一再地、反覆地翻看那51篇文字,以及與文字相應卻又獨立的51幅畫作。

畫作雖然安排在前,但文字先行的讀者如我逕行至黃色區塊開始進入第一篇文字,隨後記下各篇的關鍵字,讀畢亦往前用眼睛分解畫作的細節與顏色系統。
最後我能指認出的,是《成為洞穴》自身已然是一珍獸奇物。

未能指認之物

黃色區塊開篇是份指引,明示了由畫作與小說組合而成的102篇作品,是作者為了靠近「未能指認之物」,而需「成為洞穴」的途徑。

「洞穴」之於生命,既是所有的構成物,亦是被排除在構成之外的存在。在川貝母筆下,洞穴是夢、心智、意識、情感、抽象意志,透過記憶、回憶、日記、聲音、味道、氣息等可言說感知之物賦形。這看似在操練古典哲學系統中的本體論或圖示論,既追認宇宙中存在的實體為何(我思故我在),亦為理解不可理解之物(時鐘讓時間有形)。

但「洞穴」的問題不在「形體」,而是精神與思想。

如半男半女多性別的雕像(no. 2)、沒結婚的叔叔(no. 6)都因無法被定義而有如魔物。洞穴(no. 8)有如可租借、假造(no. 13)、瑕疵(no. 7)的身分,就如日記也可以編造(no. 24),海可以虛構(no. 46),語言也可能失去(no. 49)。因此洞穴這個媒介物,或許是為了映照出無形之物,也是51篇文字中最常出現的幾組詞:記憶、情緒與心智。

《成為洞穴》以51篇文字,以及與文字相應卻又獨立的51幅畫作編排呈現於書中。

記憶之塚

「記憶」是除了「洞穴」以外,在文字中最常出現的詞彙,且其核心並非「留住」,而是「失去」。如司職奪取記憶的鸛(no. 3),因事主反悔、欲留下記憶而慘死;或被湖中生物吸收的記憶,不應被人繼承(no. 15);即使依附在幻覺的記憶,留住人的精神,卻反噬肉身形體(no. 28);而縱使記憶不見、或失憶者(no. 38、40)仍有洞穴。因此洞穴不等於記憶,也非記憶的媒介;記憶亦非為了留下過去或幻覺,而是從失去開始產生意義。

同樣的意涵,就表現在更明白的一句「想抵達詩句的核心」,必先失去語言(no. 49)。積極的讀者定會試圖在文字叢林中追蹤兔子的行跡,似乎若想抵達記憶(己意)的核心,必先失去心智與意念,就如小說中的克勞德醫生與小川先生,在沉睡中才能留在心靈的居所(樂園與山林)。若詩句是從失去語言開始,那麼生命將長於意念之塚。

但無論記憶或意念,在作者構築的文字洞穴中,都得讓位給情感。

no. 3《鶴》
no. 36《生物圖鑑》

情感圖鑑化

小說後半開始將「情緒」賦形於「洞穴生物」(no. 27),且讓「情感狀態」等同意念般的存在(no. 32)。川貝母創造出的這些洞穴生物有著圖鑑化的設計(no. 27、36),但小說的想像力並非挹注於形體描繪,而是塑造其個性、情緒,因此我在腦中處理小說文字時並非先將描述圖像化,而是「感覺」這些生物被賦予的情緒連結。悲傷、憤怒、憂鬱、焦慮、恐懼、嫉妒、貪婪等情緒與不同生物的特質個性結合,也經常加上感官(苦味、安靜)特質。

將各篇文字對照畫作,可具體看到作者如何將洞穴生物圖鑑化;透過不斷出現形體、符號、色調,更可以觀察到全書自成一種視覺系統。這樣出色的創造力,讓生物與其對應的情感有了實體觸感,也重新定義各種(負面)情緒的意涵,並指向一座連結各種生物、集體的情感檔案,即「不幸圖書館」(no. 21)。
no. 21《不幸圖書館》

脆弱的臉孔

「不幸圖書館」收錄了世界上發生過的各種災難(戰爭、天災、人禍、犯罪、污染),並讓借閱者反思自己的偽善,就如著名的酷兒理論與政治哲學家巴特勒(Judith Butler)亦曾透過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的「面孔」概念來解釋道德權威的問題。面孔就是脆弱性,而領悟他人生命的脆弱之處,正味著領悟生命本身的脆弱不安,面孔因此具有倫理的意義。

巴特勒將脆弱性與非暴力的力量視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政治訴求,但影像與傳播科技,正在取消面孔的倫理,例如在新聞影像中,我們看不到、聽不見悲傷與苦難的聲音。

而我認為從「未能指認之物」、「記憶的核心」、「情感圖鑑」到「不幸圖書館」,川貝母在《成為洞穴》中表現了當下的我們應能共感的一種世界觀、甚至史觀。在這洞穴世界中,日夜黑白的界線消失,生物間的連結不應遵循舊有的、人類主導的系統,形式與實體也不應做為理解事物的準則。

而透過小說中具體但點到為止的權威、戰爭、檔案,圖文反覆試驗的、記憶與情感的辯證、心智與情緒間的拮抗,我們或能朝向一種歷史修正史觀。那是以吞食記憶的蒼蠅男防止災難再度發生,並成為純潔之人(no. 50),也是未能抵達邊界之未來。

縱使在硬體(設計裝幀)與軟體(內容)上的表現兼具,《成為洞穴》帶來的閱讀經驗是無法歸類的。這不止是一本圖文書、奇幻小說、畫冊或紙上展覽,而是一種想像力的操練、思考的反手擰、情緒的清消,也是讓人著迷的魔物。書中每篇文字與每幅畫作都相互關聯又各自獨立,也因此可以有n次方的讀法,就如書末清楚指認的,那將持續生長的洞穴。

成為洞穴
作者:川貝母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16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川貝母 Inca Pan
成長於屏東滿州,目前專職插畫與小說創作。喜歡以隱喻的方式創作圖像,作品常發表於報紙副刊,亦受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之邀繪製插畫並登上封面。著有短篇故事集《蹲在掌紋峽谷的男人》,並入圍2016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年度之書、入選九歌《104年小說選》、《106年小說選》。 

內容提供: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