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疫情擾亂文化圈 沉潛休息等待藝起出發

或許財經雜誌甚少「文化致富」這樣的題材,但文化卻能使心靈富足,期待危難時刻不要放棄,疫情過後才可能「藝」起出發。
2020/3/14
文字、攝影:鄭景雯

一場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 COVID-19),藝文界上半年計劃全部大亂,原本過年後就要開始忙碌,被病毒打得七葷八素,官方大型活動怕人潮聚集,恐出現群聚感染,再加上這段時間人心惶惶,舉辦活動不免人潮減少、效益不彰,從過年後的台北書展決定延期,接連許多演唱會、室內表演藝術、大型活動等,也都陸續掛起免戰牌。

疫情最先影響到觀光旅遊、航空業,人們生活受限時,最先刪減的多半是食、衣、住、行、育、樂裡的「樂」,而「樂」當中除了旅遊之外,文化消費也占了重大比例,然而文化多半屬於心靈與精神的提升,難用言語、數字予以量化,因此也多半易於被社會忽視。

日前一名澳洲音樂家來台演出,返澳確診後,原本以為相對靜態的音樂會等藝文展演,也進入疫情深水區,近期表演團隊多依政府發布的公眾集會指引,進行綜合性風險評估,最後在安全至上的原則下,將演出延後或取消,但如此一來,平時本就艱困的藝文產業,衝擊可說雪上加霜。

行政院因應武漢肺炎疫情損害,以特別預算方式編列600億元紓困各產業,其中文化部編列8億元。而文化部在不排擠原有年度補助經費前提下,從公共建設計畫中移出可延後進行的工程經費,報請行政院核定轉為「移緩濟急」預算,此一部分則是7億元。特別預算加上移緩濟急預算,兩者合計共達15億元。

然而這15億元能否紓困、振興上半年的藝文界損失,目前無法推估,尤其這波疫情恐怕延燒至6月,虧損只會與日俱增。

在這波紓困振興方案中,有國民黨立委質疑「文化部有什麼了不起?」這名立委提出,2003年SARS期間,編列特別預算的前5名部會,其中文建會(文化部)編列了2.2億,這次紓困案文化部增加了4倍預算,「文化部有什麼偉大的地方?」

事實上,這名立委忽略了文建會轉為文化部後,從新聞局轉過來的影視音等業務,組織擴編,經費自然隨之提升。不過多半會有這樣想法的,向來都是以經濟至上,短視近利,只有看到股票跌了多少,再不然就是以為文化是免費事業,看不到演員、表演者、藝術家、電影、戲劇等背後,有多少行政人員、技術人員,沒沒無名的在支撐文化體系運轉。

以紙風車劇團來說,劇團只要繼續開張營運,一個月少說就有400萬至500萬元的固定開銷,人事、房租、水電,在防疫期間,一個月20多場的演出陸續取消,沒有演出就等同沒有收入,和紙風車合作的100多名接案演員,也等同瞬間少了薪資,大夥都只能苦撐。

紙風車劇團表示,劇團一個月少說就有400萬至500萬元的固定開銷,沒有演出就等同沒有收入,大夥只能苦撐。

疫情何時能過去,沒人說得準,但近期也有許多展覽改走線上展的方式呈現,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取消今年實體展會後,改推線上畫展,參展畫廊在線上呈現展出作品,也能增加線上購藏作品的透明性。台灣「新一代設計展」今年也改採線上展的方式,讓設計系相關科系大專生,透過網路呈現畢業製作,並且也以線上審理的方式,評選「金點新秀設計獎」得主,用各種方式讓文化不停歇。 

紙風車在3月初也推出「紙風車返笑日」線上劇場平台,徵選1分鐘「演員創意影片徵選」片段,入選的影片就可獲得3000元「生存獎金」,在等待文化部紓困補助之前,劇場人自行先團結起來,藉由這個活動給予演員、劇場人才們信心和支持。

面對疫情,歷經2003年SARS的紙風車副執行長張敏宜,語重心長地說:

此時若不穩定文化人的心,恐怕會發生當年一波波劇場人才出走的情況,導致人才斷層,文化圈也失去長年培育的劇場人員。

或許財經雜誌的封面,永遠不會有「文化致富」這樣的題材,但文化卻能使心靈致富,紙風車在這個時刻推出線上劇場,除了提供給在家防疫的大人們一個發「笑」宣洩的出口外,也是期望大家在危難的時刻不要放棄劇場,等待疫情過後,才有可能「藝」起出發。

172.30.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