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尹錫悅戒嚴風波 看韓國人的示威文化
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人手一機的時代,拍照已成紀錄生活最直接的方式,在新聞工作中把自己的心情、喜好投射在報導中是大忌,但攝影記者記憶卡中未發稿的照片,往往會不經意透露出當下心境的蛛絲馬跡。
2018年有機會採訪總統出訪南美洲巴拉圭,行程都是排好排滿。從一早巴拉圭總統就職典禮,到了下午閱兵典禮現場,接近3小時的馬拉松式閱兵,早起加上時差攻擊,當下只想著該發什麼角度的照片、要如何即時處理稿件,以免耽誤下個行程。
直到晚上檢查當天所有檔案,才發現原來自己不止一次將鏡頭對準街邊叫賣的小販,視線跟著棉花糖在人群中穿梭,盯著小販頂在頭上蓬鬆酥脆的糕餅。心中吶喊「可惡,想吃!」的飢餓感突然湧現。轉頭看看時間,飯店外已是夜幕低垂,只能隨手翻出一包從家裡帶來的泡麵,胡亂吞下早早休息,明天的行程,繼續接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