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尹錫悅戒嚴風波 看韓國人的示威文化
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本文參劈主照由Legacy提供)
學院派,一種遵守格律、奉行基本教義的價值,「參劈」一直以來都是被這樣看的,他們是台灣嘻哈界的學院派。
「參劈」的林老師、老莫、小個這三個人,在台灣嘻哈音樂初誕生時,沒像熱狗般張牙舞爪,沒像大支那樣舌粲蓮花。「參劈」當然也想被注意,但他們的希望很單純──希望人們能夠看到他們的作品,知道他們對於美國來的這文化研究得有多麼仔細。而唯一發行過的專輯《押韻的開始》,就是他們自始至終的面貌。
「押韻開始 影響 說話的方法/變化 寫作的伎倆 好像在玩耍/不覺得這樣很像賣弄文學的才華/才花 一點腦筋就能表現不一樣/不一樣的是長大以後我聽hip hop/發現外國人的饒舌歌詞 就像首詩/跟著拍子 跳著拍子 好像進入到另一間教室/另一種層次 饒舌歌裡也有國學常識」
有人說這三個人寫出了華語嘻哈音樂的格律,但更多人談的,是他們的韻腳,怎麼能走了這麼遠?讓許多人嘴裡至今還留著那被他們擊中、難以忘懷的韻味。
為了聯繫上「參劈」,10月30日那天,我跑去了台北Legacy。「參劈」當晚有個表演「【大嘻地2.0】:O天哪G然是他們!」,陣容很堅強,有PNC、小人跟「參劈」,可能現在的年輕世代對他們不太熟悉,但他們在華語嘻哈樂壇,真的都是OG(Original Gangster,大佬)了。
「參劈」很久很久沒有合體了,那一晚是很難得的。他們最後一輪上場,場子早已很熱,一出現像是炸裂了什麼,全場震動。環顧台下,很多人都來了,熊仔、Leo王和春豔,還有蛋堡。對這些線上饒舌歌手而言,參劈在這條路上的面孔,還像是當年一樣鮮明。
跟老莫約訪在他教書的致理科技大學,外表看起來還很年輕的他,走在校園裡不太像老師,饒舌歌手的身分也隱藏得很好。
老莫國中去了美國,高中在紐約長島,他的成績並不好,「其實不能夠融入他們的生活圈,因為語言障礙,然後我去的那個地方是沒有華人。」青春期少年最需要的同儕支持,老莫沒有,身處異地,孤身一人。
「走進高中,感覺很像走進好萊塢的電影場景,全都是金髮碧眼,很高很壯這樣子。上課時他們就講一些你聽不懂的笑話。全班都在笑,只有你不知道在笑什麼,在那個時候,內心其實是很痛苦。」
陪他的只有音樂,黑人在機器裡劈啪劈啪地唸了一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很吸引人。後來英文練好了,能聽得懂歌詞,發現饒舌音樂的另一個功能,「花很多時間聽音樂,很中二的把自己沉浸在那個情境裡面,因為有時候裡面就是很多暴力嘛,我拿槍把你幹掉什麼的,就是一種發洩。」這樣的音樂成了出口,他從那個時候開始,迷了一輩子,至今還陷在裡面。
後來雙親認為他在美國的學業沒有起色,要把他送回台灣,「那時候很氣,就是我好不容易在這邊稍微搞定了,又要把我送回來。」年輕就是這樣,手上沒法掌握什麼東西,命運總決定在他人手中。
回到台灣,狀況應該要比較好,但是老莫沒有,因為他跟嘻哈音樂熱戀,台灣卻沒人知道那是什麼,他再度退到邊緣,「回來以後我發現狀況還是差不多,大家都還是在聽什麼徐懷鈺、陳曉東啊。」幸好後來網路留言板「Master U」出現了,他終於交到了朋友,然後還能繼續跟嘻哈樂談戀愛。
「參劈」會出現,都是因為台大嘻哈研究社,老莫在網路留言板認識了林老師,也跑去加入這個社團,「我們都是同好,一開始是6個人。」6個人組團名叫「O.G.C」(Original Gangstaz Club),就是「參劈」的前身。他們還跑去參加西門町服飾店DOOBIEST STORE(杜比斯)辦的嘻哈比賽,比賽內容包含嘻哈文化的四大元素,街舞、塗鴉、DJ跟饒舌,結果他們在饒舌項目比贏了。「對年輕的我們來說,那是一個莫大的肯定。」那個肯定讓這群年輕人,開始累積了一些作品。
地下饒舌社群對他們是很重要的場域,老莫說像是他們跟熱狗的連結很深,互相影響會有很多不同的東西產生,「早期在做中文饒舌創作的人很少,『參劈』對他(熱狗)而言,就是有一群人會發明一些奇怪的唱法,會有奇怪的想法,這個東西其實是會互相影響啟發的。」
「參劈」對老莫有種特殊的情感,他當時渾身都是幹勁,領著另外兩個成員小個和林老師不斷地嘗試創作。2004年「參劈」發了他們首張、也是華語音樂史上的第一張Mixtape《聽說Mixtape》,2008年「參劈」的首張專輯《押韻的開始》,都是他推著團員們寫歌、錄音,老莫說他記得剛做完《押韻的開始》,林老師隔天就搭上飛機,前往匹茲堡留學。
林老師出國後,老莫也完成了學業,淡江大學還拿了英文系博士,為了生活開始走入教職,但他沒放棄過饒舌,2012年底還與音樂人DASU組成了團體「溫故知新」,一起推出了專輯《寫照》。現在他在大學也帶嘻哈社團,希望能夠把一些當年讓他著迷的事物,繼續流傳下去。
「我還想要再做一些東西。」他說的是音樂。老莫之所以看起來很年輕,大概是因為他的行動力,還沒被這個社會消滅。
【小檔案】老莫
本名莫康笙,生於1981年,國中被送往紐約求學,高中畢業後返台。後來完成淡江大學英文系博士學業,目前於致理科技大學應用英文系任教。
老莫是1998年網路留言板「Master U」的第一批成員,2000年後與林老師、小個兩人組成團體「參劈」。
林老師現在在清華大學教授人類學,打從華語嘻哈樂開天闢地之時,大家就都叫他林老師了,本名林浩立要到不當嘻哈歌手後才比較多人叫,沒有朋友想得到,後來他真的成了老師。
「如果嘻哈是門學問 我是 林老師/上課教學認真 因為 這是天職/有沒有聽到 我誨人不倦的教導/當見到我 記得跟我說聲 老師好」
這是「參劈」唯一一張專輯《押韻的開始》中的一首歌曲,名叫〈老師好〉,這應該是林浩立最原本的樣子。
在資訊封閉的年代接觸到嘻哈樂,很大因素是因為家庭的關係,「其實你去聽美國的饒舌歌手在談這個事情,他們都會說聽爸媽的黑膠唱片、老音樂,放克啦、靈魂啦,他們受到這樣的影響,開始玩饒舌音樂。」林浩立也是這樣的,當年媽媽有一張美國老學校饒舌音樂的精選輯,他說媽媽也不知道去哪裡買到的,也不知道媽媽是不是認真聽了,反正他是聽了。
但他真正喜愛上饒舌音樂,是高中時聽到1996年《葛萊美的喝采》(《Grammy Nominees》)專輯裡一首Coolio的歌曲,叫〈Gangsta's Paradise〉,「聽說台灣蠻多像我這輩的饒舌歌手,會接觸到饒舌音樂都是透過那一首歌。」
到目前為止還在嘻哈音樂圈令人肅然起敬、成為傳說的網路留言板「Master U」,就是林老師在高中時與同學游弈樺一起創立的,「Master U」的那個U就是取自他的姓氏。林浩立不懂網站,只會聽嘻哈音樂,兩人於是分工,「網站都是他(游弈樺)架的,我帶著他進入饒舌音樂的圈子,讓他開始聽饒舌音樂。」
網站約莫在1998年春天上線,原本只是想要分享自己聽到的歌曲,沒想到開站後,莫名聚集了一批也聽嘻哈樂的年輕人。
大學進了台大,與一個「Master U」留言板上認識的蘇同學,共同創立了台大嘻哈研究社正式展開嘻哈樂生涯。「我們創立社團的時候,很有意識的就是要把嘻哈音樂當成一門知識來推廣。」他拿出社團當年設計的一個宣傳單,以一幅張良的古畫為基礎,加上了嘻哈文化的四大元素,DJ、MC、塗鴉、街舞,「可以看到很有知識感啊!」他有一點驕傲。
當時沒有這方面的專業人才,社團只能自己摸索,「我們社課還是有課程大綱,有很多教材,教黑人俚語之類的。」每週社課談的主題都不同,有歷史、有文化、有音樂,也談DJ、談噴漆。「那個時候就是由我來授課,我林老師的稱號就是那時候開始的。」他自己去整理資料,閱讀相關的書籍,把那些知識消化後,再透過社團散布出去。
綜觀來看,林浩立認為其實台大嘻研社,是延續了「Master U」的精神,一路到台大去,「那個時候社課裡混的人,都是以前『Master U』的老朋友。」虛擬空間走到了實體社群,林浩立認為這其實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
2000年後開始嘗試創作,林浩立認為影響他們這群人最大的,還是美國的東岸饒舌,他們希望能夠也以華文來進行那樣的饒舌,因此開始嘗試在歌詞中去分析技法,「中文的詞句,能不能放到他們(東岸饒舌)的Flow上面,基本上是我們創作靈感很大的來源,甚至我們寫歌的內容、裡面談的東西,很多都是在講饒舌本身。」
「參劈」2002年時出道,第一首歌還能看到這樣的影子,「我們的第一首歌叫〈Soul Food〉,裡面其實就在講我們對饒舌的喜愛,然後我們玩了很多的文字遊戲、譬喻和隱喻。」「參劈」的歌詞中可以發現很多對於美國饒舌音樂的指涉,也因為如此而被稱為是學院派,「我自己的認知是這樣子啦,就是我們把這個東西(嘻哈音樂文化)當成一門知識,而我們的創作其實就是知識的流動,跟饒舌這種很細膩的知識推廣。」
林浩立認為,台灣嘻哈文化其實起源得很早,「比如說第一首饒舌歌,1987年庾澄慶的〈報告班長〉,他自己很有意識的說,我在用Rap的創作方式。可是你現在聽報告班長,你不覺得是饒舌歌,他就是透過他自己的管道,接觸到他認為的一個饒舌、說唱的技法。」
很多人都從大支與熱狗開始發專輯的時期,以2000年作為一個分水嶺,認為台灣的嘻哈文化就誕生於那個時候,「為什麼台灣的饒舌創作在2000年突然就整個起來,我覺得勢必要談這個之前,必須要去追溯之前90年代,這些透過不同路徑進來的饒舌或嘻哈元素。」
「首先,台灣的饒舌發展本身就是滿破碎,根本沒有一個單一的框架。」因此如果談台灣嘻哈文化的發展,更應該以橫向的文化連結概念去觀察,台灣從1990年代開始,在倪重華所創立的真言社下所帶出來的L.A. Boyz、The Party,後來的羅百吉;或是90年代伊始出現的新台語歌曲:黑名單工作室、豬頭皮的唸歌,確實都有饒舌音樂的影子,但是那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是林浩立認為真正應該探究的。
「我認為當年在西門町的杜比斯音樂工作室,DJ光頭他們,確實是第一個把嘻哈文化的四大元素收束在一起推廣的,那一定對社會上當時喜愛這樣音樂的人有很大的影響。」在杜比斯,DJ光頭、J.Wu、DJ Howard等人是第一個開始辦嘻哈派對的群體,當時台北夜店都還在放舞曲,他們率先開始放嘻哈樂,那應該是嘻哈在台灣最早的傳播路徑。
林浩立觀察,熱狗、大支、「參劈」等人出現的千禧年之後,嘻哈文化已經龐大到整個台灣主流社會都感覺到了,這樣一個新奇異色的文化出現,對於傳統社會的道德系統產生衝擊,「地下的饒舌開始成熟,開始冒出來了,我覺得還蠻明顯的是,主流業界啊、甚至政府、甚至媒體,都試著想要『馴化』,所以政府開始推廣一些嘻哈活動,然後他們就會強調,嘻哈是很健康、陽光的活動。」
政府、主流唱片業界、媒體等,發現這樣的文化因為新奇,吸引了很多人群,會吸引人就能賺錢,但是要賺錢還是得符合社會本身的規制,主流文化工業開始介入,嘗試矯正嘻哈文化,讓嘻哈文化能夠更為符合台灣社會的樣態。
熱狗和大支這群人在千禧年之後能夠冒出來,其實代表著自90年代開始蓄積的能量已經飽滿到了一個程度,「已經做過了很多不同的行動跟實驗,不同的匯集、不同的對話、不同的協商。這種行動奠定了這樣子的基礎,而這樣子的行動是可行的,絕對跟解嚴之後的台灣新社會有很大的關係。」
有觀點認為嘻哈文化在美國起源時,是黑人對於種族壓迫的反叛,這個元素很難在台灣嘻哈音樂中發現。林浩立解釋,「美國那時候的紐約市,少數族裔的青少年,他們本身就是有這樣子的壓迫經驗,自然會透過嘻哈文化來抒發想法和反叛精神。」
但是嘻哈文化會產生,其實不盡然是要對社會階層的壓迫進行控訴,完全將反叛這個概念當成嘻哈文化的主體核心,可能會產生謬誤,「事實上那並不是嘻哈一開始的主流敘事方式,嘻哈一開始是派對的氣氛。」
想要撈取台灣嘻哈文化的反叛因子,可能來自人們對於當下社會位置的不滿做出控訴,「熱狗的〈補補補〉,反思教育體制,他的〈我的生活〉,在思考自己畢業之後的人生定位,那些是台灣青少年關心的事情。」
林浩立停了停,補充說,其實還有一個最大的反叛,「我們(地下嘻哈音樂)的反叛,是在對抗主流的流行音樂工業體系。」
但這些反叛,稱不上是台灣嘻哈音樂的核心。他說,真正的核心是「台灣的多元性」。台灣有多重因素交織而出現的多元面貌,「台灣意識形態的多元性、台灣的族群多元性、台灣的語言多元性,使得嘻哈這種很強調多方連結的音樂,在台灣所展現更加繽紛、複雜的面貌,這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這次訪談聊了很久,攝影同事說他聽得很開心,像是上了一堂課,林老師果然是林老師,看起來也說得很過癮。
他會不會想要回到舞台上拿著麥克風再唱唱歌、或是拿起筆寫點詞?「我自己是沒有任何的企圖心,能做的就是在清華大學繼續開設嘻哈課程,把這套知識、用學術的框架來討論,事實上我也覺得值得這麼做,應該這樣做。」
他起身準備跟我們去拍照,想起什麼似的,又補了這一句,「至於創作,我不強求,可是如果機會出來,我也不會拒絕。」
「看老莫怎麼帶我們囉!」這個人雖然不像嘻哈歌手,果然也不太像老師。
【小檔案】林老師
本名林浩立,生於1982年,出身台中,高中時與同學一起創立台灣第一個嘻哈網路留言板「Master U」,並且在大學進入台大後,與同好一起成立「台大嘻哈研究社」,是台灣當時大學校園中的第一個嘻哈文化研究社。
饒舌團體「參劈」成員,在團體第一張專輯「押韻的開始」發行之後,飛往美國匹茲堡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