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書評》需要保護的人與竭力發聲的人——談《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推理小說必須滿足「解開謎團」的諸多要求,本書中一樣不缺,但也拋給了讀者數個情境與提問,纏住你在案件「結束」之餘仍需繼續思考
2019/9/7
文:冬陽(推理評論人)

2011年3月11日下午2點46分,日本東北地區發生規模9.0強震,天搖地動後緊接而來的是毀滅性的海嘯,全國死傷人數逼近2萬5000人,隨後引發的福島核電廠事故至今仍餘波未平,是日本史上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最為嚴重的一場天災。

之後,這場災難從現實進入到虛構世界,小說、影劇、漫畫等大眾閱聽作品中凡提及2011年後的日本,多可見這場「東日本大震災」的影子。譯介來台的推理小說中,東野圭吾《當祈禱落幕時》便提及一位與故事主線發展關係密切的核電工人;中山七里新作《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著墨更深,故事舞台正架設在當年的重災區仙台。不過,中山書寫的不是地震發生的當下,而是展開重建後的2015年,並以一樁福祉保健事務所課長之死拉開序幕。

推理類型的敘事特色

繼續往下談這部作品之前,有必要先聊聊「推理」書寫的獨特之處。

作為一個類型,推理故事雖然沒有嚴苛的定義,但對多數人而言,約莫有「事件發生(尤其是不尋常的死亡或連續殺人案)後,偵探介入調查、找尋線索,最終揪出犯人」的印象。

大抵是如此沒錯,一開始的事件我們可以視為一個(或以上)待解謎團,透過角色進行偵查行動,依符合現實的經驗加以合理推敲,找出真相與真凶。可能依推動故事的角色職業細分出警察、私家偵探、間諜,按故事氣氛區隔出懸疑、驚悚、黑色,以特殊的專業性衍生出法律、鑑識、法醫等子類型,總稱為推理小說。

然而,若與其他故事相比,「推理」最異於其他的敘事特色,大概是「有人死去之後,我們才開始挖掘這個人過去發生了哪些事。」

挖掘的方法有二,一是爬梳被害者的生活與生平,舉凡職業、住所、嗜好、學經歷、財務狀況、人際關係等等,在今日多能從個人的手機與網路足跡窺見大半。另一是從他人的陳述拼湊出較客觀且多角度的抽象樣貌,包括個性、正義感、價值觀、政治立場、犯罪傾向、處事態度等等,各有褒貶甚或南轅北轍,處在不同的角色、親疏與利害時都不相同。一連串的追尋緊扣著兩個疑問:Whodunti(誰幹的)與Whydunit(動機為何)。

推理書寫發展初期,超人型名偵探當道,訴諸的是智性的較勁、以破解出人意料的新穎詭計為樂,強調的是Howdunit(做案手法)。慢慢地,書寫範圍日益擴大,並非每個犯案者都想要挑戰名偵探的灰色腦細胞(雖然那浪漫有如騎士決鬥),日趨寫實、與社會發展連動的凶殺開拓了寫作者與讀者的視野,日本的松本清張便是引領潮流的先行者。

日本作家松本清張(取自日本文學振興會官網,http://www.bunshun.co.jp/shinkoukai/award/)
北九州市立松本清張記念館(取自FB,http://bit.ly/2ZJJbjY)

松本清張自50年代末崛起,將二戰戰敗後亟欲振作的昭和年代中期、促使日本社會勃興和動盪的政治、經濟、外交、社會等現況,一一寫進推理小說。《點與線》、《眼之壁》、《砂之器》、《日本的黑霧》、《小說帝銀事件》、《霧之旗》等多部代表作至今依然廣受大眾喜愛,「社會派」一詞也自此與清張密不可分。

此外,水上勉將汙染公害寫進了《毒海怒濤》,《飢餓海峽》的主題是青函聯絡船「洞爺丸」沉沒事件;西村京太郎以《天使的傷痕》拿下第10屆江戶川亂步獎,背景是孕婦止吐藥造成的畸形兒問題。其他諸如黑岩重吾、有馬賴義、森村誠一、夏樹靜子、清水一行,一路到80年代末出道的宮部美幸、桐野夏生、高村薰、島田莊司、東野圭吾等人,多承襲清張的精神,在其(全部或部分)作品中展現了「犯罪動機的社會性,在文學中對現實世界提出問題」。

或許你會質疑,要針砭社會問題,一定要選擇推理這個類型來發揮嗎?直接以新聞報導或採紀實文學筆法陳述豈不更好?請注意,我在此論述的方向是從原有的推理書寫延伸出去,也就是指從上一段文字的最末「犯罪動機的社會性」擴充了推理創作的可能,而不限於個人、單一的愛恨情仇。

換句話說,新聞報導、紀實文學,甚至是科幻、奇幻、俠義、羅曼史、魔幻寫實等小說類型,都可以吸納社會性議題並在自身的架構上發揮。除此之外,這樣的書寫方式與策略也不是近代的日本獨有,瑞典作家史迪格.拉森的千禧三部曲(《龍紋身的女孩》系列)、擅長法庭驚悚的美國作家約翰.葛里遜(如《殺戮時刻》)、比利時作家喬治.西默農的《雪上污痕》、台灣作家臥斧的《FIX》,都是極為出色、關注社會的作家及作品。

中山七里的《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正是在這條創作延伸線上。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如前所述,故事自一位福祉保健事務所課長之死展開。什麼是「福祉保健事務所」?這是個隸屬厚生勞動省的公家機關,專門執行保險年金、生活保護給付的申辦請領業務。死者三雲在下屬心裡是個扛責且用心的好長官,上司也讚揚他的工作表現,連同日日生活在一起的妻子,大家一致認定三雲是個不可能招人記恨的好人一名。陳屍現場也不像竊盜殺人,但遭綑綁活活餓死的樣態,強烈暗示極可能源於個人仇恨所致。

刑警笘篠與後輩蓮田搭檔辦案,先從死者的工作開始查起。由於三雲所屬的部門需面對欲申請生活保護補助的民眾,極可能因審查資格不符遭駁回而生齟齬,尤其在遭受強震破壞後的仙台地區,確實有不少人因此無法維持生計,但也有生活還過得去、或是尚有親人可依靠的申請失敗者與經辦人員吵得面紅耳赤,這一切都看在前去拜訪的笘篠與蓮田兩人眼裡。

維持國民最低的生活水準,這項社會保險制度的確立意良善,但當僧多粥少或遇上預算吃緊時,就可能將確實有需要的人擠出這頂保護傘外。又或者,部分貧苦百姓怕面子掛不住、不想勞煩別人而自願放棄這應有的權益,經手該業務的公務員若不用心,很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同為吃公家飯、遭受地震打擊的笘篠,若不是因為要追查三雲的死也不會知道這一切,但命案的起因真的是深埋在其中嗎?

Photo by Lacie Slezak on Unsplash http://bit.ly/2ZPzNuS

同一時間,一名姓利根的男子假釋出獄了。他曾因犯罪遭判10年徒刑,因表現良好提前兩年假釋,但這個社會似乎未能敞開胸懷接納這位更生人。他知道,有些獄友很容易再回到牢籠,從他們在獄中吹噓與交換情報般的言談就能窺知一二。利根回想過去,他會入獄、會努力當個模範囚犯掙得提前假釋、會想盡快重新回到這個社會,都是因為改變了他人生的那些人。如今,他急著要完成的事情是……

當死亡案件發生、警方登場,我們很快地會認定被害者是因為沒得到保護而死,需藉由追查出背後的真相予以平反。在貌似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下,當有人身陷危難,那他們應該是需要保護的人,是國家該肩負的責任。先前因犯下罪行而遭刑罰的人們,刑期結束或得到提前假釋,社會應給予暫時的保護以及改正的機會──以上種種,若只看這些人被貼上的身分標籤時,他們的確需要保護,但是當我們透過查案的刑警往下耙挖出種種陳年往事後,態勢似乎開始有了變化。

在這個變化的另一面,我們逐漸憂慮,這些需要保護的人若造成他人的傷害,那麼還有理由保護他們嗎?又或者直到某一刻才發覺,原來還有更多隱而未現、該受到保護卻得不到保護的人,我們該怎麼辦?這究竟是哪裡出了錯?

猶如一顆石子投入池中,濺起同心圓狀的漣漪不只朝一個方向擴去,還可能撞到了池邊反射回來,同時與反向的波紋相互加乘或抵消地干擾,構成複雜但有序的圖樣。推理小說必須滿足讀者對「解開謎團」的諸多要求,在《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一書中一樣不缺,但也拋給了讀者數個情境與提問,纏住你在案件「結束」之餘仍需繼續思考,這正是「在文學中對現實世界提出問題」的體現。

「我聽說貴國在急遽現代化後也產生了貧富差距。若真是如此,那麼這個故事也可能是貴國的故事。」中山七里不只透過故事文字喚醒我們關注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也讓我們清楚注意到他這位竭力發聲呼喚的人,這段寫在書末繁體中文版後記中的文字,便是最佳的印證。為一部大眾小說賦予更深一層的入世關懷,是《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較其他推理著作讀來更深刻動人的魅力所在。

延伸閱讀


專訪》從體制內脫逃的翻譯/推理術:李靜宜與她的芮尼克探案系列


話題》見證人性與體制之惡:冬陽談犯罪文學《破案神探》、《花月殺手》和《被殺了三次的女孩》


人物》推理小說的發達,立基於讀者對社會真相的求索:專訪陳浩基

172.30.1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