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假保育石虎之名

踏出車廂,迎來穿著人偶的財神爺,民眾蜂擁搶拿紀念品,對比車頭上的石虎插畫,鎮公所似乎更想「發大財」
2019/6/15
文:鄭景雯/攝影:謝佳璋

里山動物列車緩緩駛進苗栗,車廂內的小男孩跪在椅子上,小手趴在窗台,渾圓的小眼露出光芒,望著車窗外的農田林地,興奮地問著媽媽:「石虎呢?石虎在哪裡?」儘管男孩稍早才跟車廂內的Q版石虎公仔拍過照,但他知道那不是真的石虎,真正的石虎住在山上,而這一趟旅程,媽媽要帶他認識石虎出沒的地方。

【里山】

源自日文的「里山」,泛指介於村落與深山之間人與自然共存之處,是村落、耕地、池塘、溪流與山丘等混合地景。

2010年,聯合國第10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大會通過,由日本政府和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共同推動的「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宣言。世界各地也開始有實踐里山精神的案例出現,台灣也參與其中。里山倡議旨在透過改善現有過度開發或荒廢不堪的混和地景,創造一個兼顧生活、生產和生態的永續經營模式,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

小男孩搭乘的這班列車,是由農委會林務局與台鐵管理局合作打造的「里山動物列車2.0」,在EMU800型微笑好通勤電聯車車廂內外,彩繪次生林、溪流河川、水田溼地、田野聚落4種台灣的里山生態系。今年6月3日,里山動物列車2.0首度啟程,從南港駛向苗栗通霄。

林務局從2018年初首次推出「里山動物列車」,今年讓列車彩繪升級,打造2.0版本,希望藉著往來田野間的里山動物列車,溫柔提醒乘客重視環境保育,不只是人類需要移動,生活在中央脊梁山脈海拔1000公尺以降的野生動物們,也經常需要移動覓食。

林務局也透過列車,訴說動物們的故事,帶領孩子看見土地、進入水與森林,打造一個讓動物也能「平安出門、快樂回家」的自然生態。

這趟採訪除了搭乘療癒系的里山動物列車,另一個重點則在於認識楓樹里與苗29鄉道友善通道。我雖然知道,即便去到石虎棲息地,也不可能親眼見到石虎,但內心多少帶著一些跟小男孩一樣的期待,就算看不到本尊,至少能從泥土裡尋找石虎的蹤跡吧。

正當內心充滿期盼,心中小劇場還不斷上演時,踏出車廂的那一刻,迎來的卻是穿著人偶的財神爺,大批民眾瞬間蜂擁而上,搶拿紀念品,把我對石虎的想像化整為零。對比車頭上的石虎插畫,地方鎮公所似乎把里山動物列車當成發財車,以為迎來人潮便能「發大財」。

石虎版六四

就在里山動物列車2.0啟程的隔天,新聞除了聚焦在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當天《石虎保育自治條例》二度在苗栗縣議會闖關,卻遭議員以25比9票封殺,表決不通過、退回縣府,儼然是石虎版的六四事件。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提供)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也畫了一張「跟著石虎媽媽一起成為石虎堅強的後盾」,畫中有一群為石虎發聲的人類,手牽著手,為站在後方的石虎擋下怪手,只為讓石虎有個安心的家。呼應六四事件「坦克人」王維林,無懼後方一輛輛的坦克車隊,表達強烈抗議。

反對保育條例的議員在會中表示,條例通過後會影響私人土地及縣府開發,認為應該要等到苗栗縣內石虎棲息地調查結果出來後,再修訂通過。

這名縣議員的發言讓我有些錯亂,畢竟前一天才到苗栗採訪苗29鄉道友善通道成果,當時也看到石虎行經通道留下的腳印,還從紅外線自動相機,記錄到石虎身影。學者專家也指出,苗栗淺山丘陵是全台石虎族群最穩定的分佈棲地,正因為石虎活動的淺山環境和人類活動重疊,石虎的生存才面臨許多威脅。

(107年石虎,林務局提供)

尤其從2018年起,接二連三有石虎被「路殺」的消息,通往苗29鄉道就曾發生4起案例,更遑論2018年苗栗縣卓蘭鎮公所申請前瞻計畫,補助興建「大安溪濕地公園」,卻把原本林木茂盛的公園基地,砍成光禿禿的一片,破壞原有石虎棲息地,引起環團與社會大眾關注。

而「裕隆三義二廠興建案」也因臨近石虎棲息地,去年民間連署,呼籲裕隆審慎評估,計畫因而暫緩。近期又因為《石虎保育自治條例》在苗栗縣議會闖關失敗,連署人數再度攀升,超過83萬人連署,呼籲政府、企業重視石虎棲息生態,否則全台剩下不到500隻的石虎,將逐漸凋零,步上台灣雲豹滅絕後塵。

(2K涵洞石虎穿越,林務局提供)

然而石虎如此稀有,為何仍有25位苗栗縣議員依然投下反對票,不願意守護石虎家園?一方面漠視石虎,另一方面苗栗縣政府又把石虎作為地方吉祥物,還取名「貓裏喵」,負責推廣苗栗縣的觀光文化。左手打著石虎名號獲取保育名聲,右手又以破壞石虎棲息生態,只為帶來人潮,卻忽略如果能從根本保育石虎,苗栗從上至下都把石虎當成公共財,如此反而更能為地方觀光文化加分。

支持友善石虎農作物  從餐桌上的保育做起

為了讓在地區民能認同石虎保育的重要性,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在2013年就委託屏東科技大學研究團隊舉辦「社區參與石虎保育工作坊」,邀集在地農友、產官學專家思考,石虎保育是否能以營造野生動物友善棲地為出發點,發展友善農作,並以苗栗在地最常見的水道為出發點,推出「石虎米」。

2014年3月,石虎米正式插秧,輔導苗栗縣通霄鎮楓樹里4位中生代的農友,以「友善耕作」方式種植稻米,不可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田區內的雜草必須仰賴人工割除,如此耕作雖然辛苦,收成也較少,但卻陸續記錄到鬼鼠、刺鼠、白腹秧雞、黃頭鷺、竹雞、白鼻心、麝香貓、石虎的芳蹤。

(大冠鷲,林務局提供)

友善耕作的石虎田深受秧雞科鳥類青睞,能幫忙農人除去福壽螺,減少秧苗受害。而當秋收之際,豐盈飽滿的穀粒又吸引老鼠前來偷食,石虎便悠然步入田區捕食,協助農人保住收成,形成自然生態食物鏈。

不過也因為不施農藥,石虎米的收成量不多,投入友善耕作的農民,往往投入的成本與收入不成比例。然而若是有更多民眾購買、支持友善耕作農作物,進而增加農民收入,讓在地居民得到認同感,如此才能讓提高農友願意加入友善耕種的行列。

石虎友善通道 行經苗、中、投出沒熱點請減速

保育並不是只能從餐桌上支持,開車行經有野生動物、石虎出沒地段,保持車速40公里以下,也可降低路殺情況。苗栗縣府在石虎路殺熱點評估後,著手改善苗140線道,在林務局「國土綠網計畫」補助下,設置「苗29鄉道友善環境動物通道」,把終年不見天日的地下排水門,改造成讓動物穿越的地下通道。

【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

台灣在中央山脈與濱海之間的土地,受到土地開發利用強大壓力,切開山脈與海岸生態棲地系統,生態系統已破碎化,使生物多樣性逐漸消減中。多數生物因棲地隔離,若無補救措施,族群將有滅絕的風險。「國土生態綠網」借鏡里山倡議經驗,跨域整合,與農業、交通、水利政府單位及民間夥伴,協力推動友善環境,透過點、線、面的串連,架構整體國土綠色生態網絡保育架構,嘗試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使台灣生態系更為健全。

架設在水門內的紅線自動照相機,在通道設立2周內,就記錄到石虎利用水門穿越,地上的泥沙也有石虎踩踏的腳印,讓石虎及小型肉食性動物,得以利用地下設施穿越道路,擴大覓食範圍,原本因道路切割的棲息地,也因地下通道再重新連接。

因為可愛的石虎,讓民眾再度重視環境與野生動物保育的議題,事實上除了石虎,還有許多瀕危野生動物,同樣需要政府、社會投入資源與關懷。或許我們能做的,除了在網路上連署聲援之外,更應該多學習些生態保育知識、教育下一代,並且減少大面積不可回復的開發,才能讓每一個物種都得到充分的棲息空間和食物來源。

172.30.1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