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大小城市街頭發現日本的影子,從不是件難事。殖民歷史和80年代哈日潮的層疊交錯影響下,建築、商品、語言和娛樂等日本文化元素,大剌剌而又隱秘地隱藏在台灣人的生活和各個角落。尤其在開放免簽、廉價航空開通後,台灣人赴日旅遊更加便利,2017年赴日觀光人次多達456萬。要說台灣人是最喜愛日本的民族之一,絕不為過。從另一個方向回望,日本人對台灣又如何?早年日本人對台灣的印象,不脫老一輩的光影,聽到的台灣相關名字,不外乎是前總統李登輝、作家邱永漢等,有關台灣的相關著作也停留在司馬遼太郎的《台灣紀行》、小林善紀的《台灣論》。對日本年輕人而言,台灣是個很遙遠的地方。
1990年代後期,徐若瑄、金城武等年輕世代成功闖蕩日本演藝圈稍微引起日本人對台灣的注意。2000年後,活躍日本的台灣藝人紛紛轉往其他地方發展,台灣的影子逐漸從日本舞台淡出。一直要到2011年東日本311大地震,來自台灣的捐款高居世界第一,才感動許多日本人的心,讓他們再一次認識了這個有點熟悉、但又很陌生的鄰居,甚至每回台灣人到日本旅遊,走在路上都有陌生的日本人向台灣人鞠躬致謝。
儘管如此,去年日本來台觀光人次為190萬,雙邊的旅客人次有不小落差,一般日本旅客對台灣,也依然多半停留在小籠包、九份、墾丁等刻板印象。在加強台日文化交流的面向上,如何增加日本對台灣、台灣文化多面向的了解,是台灣的重要課題。 這不是件簡單的事,但有一群人在為這個目標默默努力著。文化總會9月底在東京上野公園舉辦「Taiwan Plus文化台灣」活動,這也是文總瞄準2020東京奧運契機,發動為期3年台灣文化推廣計畫的起點。另外還有許多旅台日本人,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向故鄉放送著屬於台灣的美麗,本期文化+試圖說出這些動人的台日交流故事。
中秋節前夕的東京,受到鋒面影響,好幾天氣溫驟降,本來就是入秋的天氣,連續下幾天雨,照理說是正常現象,但對要在這辦活動的文化總會來說,這種氣候簡直就是夢靨。
文總今年集結共50家台灣文創品牌、音樂、美食,到東京舉辦「Taiwan Plus文化台灣」活動,首次出擊就遇上壞天氣,團隊成員焦慮到求神、祈禱、拜佛集氣,該做的步驟一項都沒少,但雨就是不肯停。
負責這次活動主視覺設計的究方社創意總監方序中,最後使出大絕招,拿飯店的床單,做成比人頭還要大的晴天娃娃掛在窗邊,還給了它一個很陽光的名字「晴子」。不過晴子的頭實在太大,以至於無法「抬頭」,垂頭喪氣的晴子照片放在臉書上,反倒還嚇了不少人。
遠在台灣的插畫家米力倒是發揮專業,幫照片上的晴子畫上了五官,模樣變得討喜,最後還演變成插畫版的「晴子」,好在活動當天「晴子發威」,驅走雨神改換太陽露臉,迎來超過5萬人次的參觀人潮,不少因文化交流而生的故事,在這裡上演。
夏國明今年57歲了,父母幫他取名為「國明」,顧名思義是盼望他成為國家的明天,然而他到現在還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國人,「我都說我是華僑。」
夏國明的父母是上海人,1940年間為了逃離紛擾的中國,一路逃到日本,身上一本護照也沒有。日本戰敗後,日本政府發居留權給在日本的外國人,夏國明的父母才得以留下,之後取得中華民國的護照。夏國明出生後,依父母的國籍,他拿的是中華民國護照,但因為住在日本,沒能領到中華民國的身分證,就連日本的居留權,也是在20年前才拿到,「這輩子我從沒拿過身分證,也從沒投過票。」歷史變革,使得夏國明的身份未明,也是他此生面對最大的難題。
夏國明與台灣的關係,就跟台灣與日本相仿,看似距離很近,有時又非常遙遠。他從小在日本唸華僑學校,採用的是台灣教育體系,學校裡教的是帶有台灣口音的中文,學的是正體字、注音符號,出了校門,卻是在日本的社會環境下長大。他身上夾流竄著各種文化,有時相容,有時衝突。
然而即使夏國明沒有國籍的認同,但在文化上,他理解台灣卻多一些。他從事電影版權代理工作,進口的幾乎是台灣片,曾引進《鮮肉老爸》、《西城童話》等台片,中文翻譯全由他包下,最近正在翻譯紀錄片《拔一條河》,預計11月要在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小型放映,以他獨特的身份,做台、日文化的搬運工。
在他眼裡,台灣和日本不只是東亞局勢競合的關係,而是保持著不斷融合和相互理解,「日本人最近比較喜歡台灣,尤其日本人遇到災害,台灣馬上捐錢,這部分日本人記得很清楚。」離散身份反而讓夏國明把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看得更透徹。
我問他多年來看見台灣文化特有的精神是什麼?夏國明看了看正在用日語介紹台灣文化的攤商說,「團結!台灣人很團結。」一群人聚在國外,反倒把心靠得更攏,為的是讓外國人看見台灣。
然而台灣、日本或許因為語言的不同,在溝通上會有些許的落差,但透過音樂,反而又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在台中經營全台唯一專賣卡帶的「感傷唱片行」,負責人游璨賓這次也到Taiwan Plus會場擺攤,他帶了應景的安室奈美惠、宇多田、山口百惠、Mr. Children、酒井法子、TRF等日本歌手的專輯卡帶,引起日本人共鳴。
不過最受矚目的還是台日混血金城武,許多女性民眾經過感傷唱片行,看到金城武的卡帶,忍不住大聲驚呼「Takeshi Kaneshiro!(金城武的日本名)」游璨賓忍不住笑說,「金城武果然是台灣之光。」
兩天擺攤,感傷唱片行賣出的卡帶不算多,游璨賓搔搔腦說,「唱片行的重點本來就不在銷售,而是讓大家情感連結的地方。」
曾到台灣政治大學留學一年的日本人廣瀨光沙,得知東京舉辦Taiwan Plus特地前來,逛到感傷唱片行時,看到攤位上的鳳飛飛卡帶,忍不住停下腳步,「我在台灣就是研究鳳飛飛的音樂」,游璨賓為她點播鳳飛飛的歌曲,樂音飄揚在空中,勾起廣瀨光沙對台灣的回憶。
活動前幾天在東京認識的日本人田中佑典,這次也在Taiwan Plus擺攤。總是穿著潮流裝扮的日本人田中佑典,去年底在東京開了一間結合台灣文化的茶店「台感」,招牌用紅龜粿當Logo,「烏龜是最長壽的動物,紅龜粿也代表台灣特有的食物,希望台日關係像紅龜一樣長長久久,也希望店裡的生意可以長久。」田中佑典緩慢地用他所知道的中文字句說著。
「台感」不僅賣蛋餅、滷肉飯,還研發出擂茶奶昔,提供喜歡台、日文化愛好者聚集的場所。田中佑典的中文充滿台灣味,不時會發出「嘿啊」的語助詞,他笑說,「我都是看《康熙來了》、《食尚玩家》學的。」
2010年他在朋友介紹下,第一次到台灣。在這之前,田中佑典對台灣的印象不外乎「台北101、小籠包、珍珠奶茶」,直到台灣旅遊後驚覺,「台灣不只有這樣。」隔年就出雜誌《LIP離譜》(意指不可思議),用文化的角度,搭起台日文化橋樑,介紹台灣與日本文化相似之處。
「初去台灣的時候,坐在咖啡廳或是店家時會有一種自己身在日本的錯覺,這是在中國、香港、泰國都感覺不到的,一種只屬於台灣的感覺。但是一走出店外,大量的摩托車和廢氣味,菜市場和夜市等景色,又很像在東南亞。」田中佑典說了一長串他喜歡台灣的原因,尤其在台灣有放鬆的感覺,不像在日本過於重視集體,特別是他觀察到台灣人的想法以「行」為基礎,做事情有著「先做看看再說」、勇往直前的性格,「我也學到這樣的性格,才會不顧一切在東京開『台感』。」
但台灣人也有另一種與土地接近的性格,品墨良行藉由「晒物」,提醒步調快速的東京,生活可以過得慢一點。
提供各式紙材的品墨良行,將傳統社會以陽光曝晒保存食物的民間智慧,與日晒技法連結,加上創意思維,無需油墨、印刷機器或化學顯影劑,只需紙張、一塊空地和太陽,就能晒成個人的設計作品,並且也策劃一系列到各個城市舉辦的「晒日子」展覽。
「晒日子」是Taiwan Plus唯一的戶外展覽,只要天氣不好,展覽就辦不成,品墨良行創辦人王慶富說,「我們跟農民一樣,都是靠天吃飯。」展覽結合紙張、空地、陽光,邀日本民眾體驗「晒」與時間、土地文化、創作經驗之間的聯繫。
品墨良行成員李虹嬌提到,展覽期間最大的收穫在於能和日本人溝通,期間也看到不少日本小朋友好奇地觀看晒物,她會告訴日本人,「晒物最重要的就是等待」,等待的過程能讓人放慢生活腳步,靜下心來看著周遭事物的變化,感受大自然。
活動尾聲,原住民歌手陳建年在Taiwan Plus壓軸演出,他在上野公園唱著〈海洋〉,簡單的吉他和弦,凝聚台下觀眾,在場多數的日本人或許聽不懂歌詞在唱什麼,但歌曲有種神奇的力量,彷彿能洗滌身上的煩惱,把在場的人全都帶到花東海岸,化身成一條悠遊在大海裡的魚。最後在卑南族、排灣族古調下,陳建年邀大家起身跳舞,台下民眾不分族群,手牽手繞著觀眾大跳舞,場面溫馨。
夜裡的慶功宴,酒熱耳酣之際,歌手謝銘祐一時興起,起頭帶唱〈黃昏的故鄉〉,這首歌曾是許多海外台灣人聚會最常被吟唱的歌曲,音韻唱出思鄉之情。然而這晚〈黃昏的故鄉〉沒有鄉愁,反倒唱出對家鄉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