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尹錫悅戒嚴風波 看韓國人的示威文化
這次事件似乎也促成了世代間的溝通。許多過去被認為「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走上街頭,還將應援手燈等偶像流行文化介紹給年長一輩,8年前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燭火集會,在8年後變成百花齊放,示威不只有群情激憤,還有平時缺乏的交流。
台灣對日本文學不陌生,不少人透過閱讀村上春樹的作品愛上東洋文學,進而深入理解日本文化。相反的,近幾年台灣旅日作家、台日混血作家也發表多篇日文小說及散文,為日本文學帶來一縷新風,認識多元民族、語言相互交織的台灣社會。同時,台灣文化部也補助出版社「文學外譯」(見附註),選譯台灣作家翻譯成英、日、韓、德、俄、義等語文,客委會也選譯5部客家文學作品,將在日本通路上架出版,多方增進台日文學交流。
筆名東山彰良的王震緒,2015年以《流》獲得直木賞肯定;父母親皆為台灣人的溫又柔,3歲之後在日本長大,2016年她以《我住在日語》獲得第64回日本隨筆作家俱樂部年度大獎,2017年《中間的孩子們》入圍第157回芥川龍之介獎;台日混血的一青妙,書寫父親的家族故事《我的箱子》尋根,《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透過味蕾找回母親的記憶,故事也被改編為電影。
日本人介紹台灣文化的作家也不在少數。曾是新聞工作者的野島剛,過去曾擔任朝日新聞社台北分社長,而後書寫從歷史看台灣的《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故宮90話:文化的政治力,從理解故宮開始》等著作。2003年移居台北的青木由香,則透過個人獨特的繪圖風格與幽默的文字,《奇怪ㄋㄟー》、《最好的台灣》、《台灣好貨色》,向日本人介紹她心目中最愛的台灣。
本期文化+邀請一青妙、青木由香,分別從她們的角度聊聊為何「哈台」。
一青妙,1970年生於台北市,父親顏惠民出身基隆顏家,經營基隆礦業與瑞芳九份金礦。其母一青和枝,生於日本石川縣。一青妙於11歲隨父母至日本定居。妹妹一青窈為歌手。現為日本牙醫、作家,曾擔任舞臺劇演員、配音員,三度獲聘為台南市親善大使。著有《我的箱子》、《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我的臺南:一青妙的府城紀行》、《走走、停停、享生活:坐巴士遊臺南》、《溫暖的記憶,從這裡出發:一青妙的臺灣東海岸》與《什麼時侯去台南?》等書。
四年前日本作家一青妙出版《我的臺南》,內容描述她的府城紀行,介紹台南獨特的飲食、移居到台南的日本人,當然也少不了台南美食地圖,稱得上是第一本在日本出版、介紹台南的深度旅遊書,引起一波「台南潮」,許多日本人都是拿著《我的臺南》穿梭在府城大街小巷。2015年,一青妙還受前台南市長賴清德之邀,出任台南市親善大使。
身為台日混血的一青妙,身兼牙醫、演員、作家多重身份,致力於促進台灣和日本的交流,也在〈nippon.com〉開專欄,不時在臉書上分享與台南觀光有關的報導,書寫她對台灣的文化觀察。
一青妙如此愛台南,和她的身份有關。一青妙的父親是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基隆顏家」長男顏惠民,母親是日本人一青和枝,一青妙11歲那年,和一青窈姊妹倆跟著媽媽遷居到日本,直到清理父親遺物,才重新打開童年在台灣成長的記憶盒子。
一青妙寫過《我的箱子》、《日本媽媽的台菜物語》,分別描寫台灣人父親、日本人母親的故事,透過這兩本書,拉近和台灣的距離,從追尋父母親的人生足跡,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之後她再寫了兩本關於台南的書籍,《我的台南》、《什麼時候去台南?一青妙的小城物語》。一青妙在11歲之前從未住過台南,卻在成年後對台南特別有感覺,她說,「台南是我和台灣的新連接點,是我自己走出來的一條路,讓我可以自信地拍著胸脯告慰父母的在天之靈。」
一青妙熱愛台南到幾乎每三、四個月就來一趟,可惜這一次未能趕上她訪台的時機,因此選擇以e-mail的方式進行訪談,聊聊她眼中的台灣。
Q:出了兩本書尋根,但一青妙卻說「台南才是和台灣的新連結」,為何這個起點會是台南?
一青妙說,11歲之前她雖然在台灣生活,但幾乎沒去過台北周圍以外的地區,「原本我對台灣的理解很淺、很窄。」直到她快要40歲時,才開始思考「自我認同」的重要性,「但發現我對台灣一無所知,所以盡量抓機會從日本回台灣,訪問很多不同的城市,甚至用騎車環島的方式認識台灣。」
或許是血緣上的連結,一青妙說,「我到了每一個城市,都有新的感覺。特別對台南有很深的感觸,覺得好像我認識這個城市,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她認為,或許是台南沒有過度發展,「像我小時候住過的台北。」而台南人的人情味,讓她想起小時候所見過的溫柔,「那個很親切的台灣人」,因此她不自覺地就「愛上台南了!」
Q:在《日本媽媽的台菜物語》裡有提到,有著台灣和日本兩種身份,為何在食物方面反而是台灣料理比日本料理更和阿妙的胃口?又是什麼原因,讓妳覺得用中文或是台語更能表現自己的想法?
「我想,小時候常吃的東西就會像母語一樣,變為這個人的母味,母親給你的味覺應該會影響一輩子。」一青妙說,她在台灣吃的都是台菜,「所以我的母味就是台味。」搬回日本後,媽媽也會做一些日本料理,「但有時候小孩要求想吃台菜,母親也在台灣學會煮台菜, 也經常煮台灣料理給家族的人吃,讓我沒有忘記台灣的味道。」
Q:初學台語,有發現台語有些用詞和日語很像嗎?會不會覺得台語反而更接近日語?而語言上的相近,是否也曾有過把彼此情感拉近的小故事?
一青妙說,在她還沒學台語之前,就聽過「歐巴桑、歐吉桑、運將(司機)」等台灣用詞,起初到台灣,她以為說話的對象知道她是日本人,才會用這些用語,「長大以後才發現,這些都是在台語中日常用到的單詞。」讓她感到很親切。
Q:每個國家,每塊土地上,都有著當地人從小吃到大的家鄉味,對日本來說是味噌湯,對美國人來說是漢堡,義大利人則是義大利麵。對妳來說,會選擇哪一道料理作為台灣家鄉味?
味蕾最能觸動記憶神經,這題一青妙的回答十分簡潔:「台灣 = 滷肉飯,豬腳!」然而她在《日本媽媽的臺菜物語》花了一整個篇幅在介紹豬腳。一青妙在書中提到,「我很喜歡吃豬腳!」、「剛煮好的豬腳中飄散出的八角味道,瞬間將我帶回台灣的廚房。」尤其是八角這種香料,對日本人而言不是那麼熟悉,多半在使用上會有些疑慮,但一青妙卻說,「光是有這個(八角)味道,似乎就能讓所有料理都接近台灣的味道了。」
Q:阿妙對台灣的生活方式應該已經非常熟悉,但還是很好奇,台灣人有哪些生活方式,是妳到現在還是無法理解,甚至是還是有點不能適應的部分(無論是從飲食、生活習慣、處事方式等面向來談都可以)?
提出這個問題,有點像是讓他人來看自己的缺點一樣,一青妙笑說,對於台灣人「會在別人的面前打嗝」這件事還是無法理解。重視禮儀的日本,這幾年還推出地鐵禮儀宣傳海報,為的是在迎接2020年東京奧運前,希望能讓東京成為外國人眼中更有文化禮儀的城市,更別說有《人間九種類型:涉及工作與對人關係的人間說明書》、《說話的禮儀和技巧》、《世界最美的飲食禮儀》、《大人的禮儀道德講座》等描述如何維持禮儀的書籍。
不過一青妙對台灣人「工作方式很積極」印象深刻,「積極到有時候邀約來得太突然」,她以日本辦活動為例,通常要提前半年開始準備,「但台灣大概2、3個禮拜前才開始,但開始以後的速度是驚人的!」突然有種台灣人奪回一分的勝利感。
雖然台灣辦活動迅速,但一青妙也對台灣在禮節上的疏失有些不適應。像是她曾遇過台灣人有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聯絡,日本人會寫一封信「請等我聯繫等內容」,讓對方間接知道目前不方便處理事情,「但台灣人會用不聯繫、不接電話的方式,間接告訴我『現在沒興趣』。」台日文化禮節大不同。
Q:台灣人經常會追求日本人的職人精神,做工精細、只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然而日本人反而會欣賞台灣人在做人處事上的不拘小節。就這點來看,有點像是欣賞彼此在個性上的缺點,您有過這樣的感受嗎?
一青妙說,她有相同的感覺。她認為,日本人守規矩、安安靜靜的態度、重團體行動,較整齊規律,但也代表日本人必須每秒都要注意別人怎麼看、怎麼想,往往不敢表現自己的看法,其實內在的壓力很大。反觀台灣的自由度高,不太介意別人的想法,因此讓不少日本遊客來台後,能感受到放鬆及解脫的感受。
不過一青妙補充,或許只要每個人出國,多少都能有放鬆的情緒,但台灣的文化飲食,因為跟日本相似,日本人到台灣會有種不是到國外的感覺,「所以可以在台灣放鬆及解脫的感覺,是特別的。」
Q:台、日都有泡湯文化,但對「裸體」時的自在感卻大有不同,妳會怎麼看待這兩種裡、外不同個性的差異?
一青妙提到,在日本,從電視、漫畫、繪畫,到處都可以接觸到赤裸入浴,「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概念:澡堂=赤裸。」再加上日本人從小就有機會隨著父母或親戚、祖父母一起到溫泉或公共澡堂洗澡,自然就習慣,「在日本,別人看我也無所謂,大家都一樣不穿衣服。」
反而台灣人是穿泳衣泡溫泉居多,但她也觀察到,最近台灣年輕人也越來越適應日式泡湯,這跟經常去日本旅遊有關。不過日本近幾年在泡湯文化上的改變,反而是男女混浴,「過去日本人的泡湯是以男女混浴為標準,可以不在乎異性一起泡湯,但最近越來越不習慣了。」文化有時能互相影響,也能改變。
青木由香,1971年在日本神奈川縣出生,多摩美術大學,2003年起定居台灣,著有《奇怪ㄋㄟ-臺灣》、《最好的台灣》、《台灣好貨色》(皆有台日雙語版),另有日文連載專欄「台湾のまど」青木由香の台一人観光局, 主持日本廣播節目Japan FM Network「樂樂台湾」,開設台灣選物店「你好我好」。
跟青木由香見面這天,是她店裡的定休日,半拉的鐵門,未亮的燈,依然惹得許多日本遊客在外駐足,與青木由香一樣從日本來台定居的店長Mari探了幾次頭,想了想,還是招呼他們進店,「他們老遠一趟專程來,不好意思啊。」她小小聲地說。
其實這讓人有點驚訝,日本人不都嚴謹、遵守規定嗎?Mari笑說確實如此,但可能是在台灣久了,入境隨俗,她說,日本人做事「規定就是規定」,若在日本開店遇到同樣情況,多半是不會讓客人進門的,台灣人「比較有彈性」。
話說到一半,青木由香出現了,神色有點匆匆,她說這陣子除了店務、專欄、4歲半兒子的起居,她還忙著居中協調日本某雜誌來台訪問的事。因長居台灣,許多日本媒體在台的採訪、節目製作,乃至店舖展店等,都會委託她協助,畢竟選擇在異地落腳生根,浪漫的同時也得兼顧現實。
學生時代的青木由香喜歡背包旅行,印度、約旦、柬埔寨…,走過40多個國家,視野開闊了,閱歷豐富了,被騙卻也是家常便飯,她苦笑:「可能那時候的日本經濟還算好,在國外玩真的很容易被當成目標。」
說起來台契機,她說是一位在日本打工時認識的姊姊隨口一問:要不要到台灣玩?她沒多想,反正距離近,跟著到台灣後,台灣人的友善與熱情讓她驚訝又感動,「在夜市問人家手上的食物是哪裡買的,對方竟然不是帶我去,而是把他手上食物給我,還不收我的錢。」
日本對台灣的認識,甚或說是「友好」,2011年的東日本大震災是一重大分水嶺。但青木由香早在2005年就開始對日本「輸出」台灣,她的第一本書《奇怪ㄋㄟ-臺灣》,以中日雙語對照,透過生活觀察加上手繪插圖介紹了她眼中的台灣,從台灣人的走路速率、使用廁所的習慣到電視新聞的畫面,趣味好讀,描述直率。
文如其人,青木由香本人說起話也是坦率,談起當前熱絡的台日交流現狀,她癟了癟嘴,「日本人很現實。」冷不防的一記直球,嚇得我「蛤」了好大一聲,她倒不以為意,話匣子大開,「2011大地震後,台灣人真的募了很多資源給日本,很多人從那時才開始認識台灣,媒體的訪問與專輯企劃接連不停之外,接下來的那兩年,好多日本人來台展店…。」
Q:對於一般日本人來說,台灣是怎樣的地方,日本人對台灣通常有怎麼樣的想像與評價呢?您自己的經驗呢?
在我小時候,很多日本人的旅遊習慣去韓國、香港,台灣跟泰國基本上是分不清楚的,要不是後來我到台灣上語言學校,不會知道台灣有原住民,更不知道日本原來曾經統治過台灣。我記得,那讓我很驚訝的是,過去曾受日本統治過的地方都很討厭日本人,但台灣居然沒有。
啊,要說沒有也不全然,我也遇過一位阿嬤,小時候和日本人一起讀書,雖然成績很好、家世也好,卻因為是台灣人的身份,即使考了第一名也從來當不了班長,她對此倒是挺抱怨的。
Q:您對台灣的生活方式應該已經非常熟悉,但還是好奇,台灣人有哪些部分,是你到現在還是無法理解,甚至是還是不能適應的部分?
上廁所衛生紙不能丟馬桶。但最近好像開始改了,終於。
還有!制服很醜。為什麼會有青蛙的綠、橘子的橘的配色?還有毛筆字寫的學校名稱,重點是,制服材質很不好,洗了兩次就起毛球了。(此時青木由香已經作勢癱倒在沙發上)
Q:台灣人很欣賞也崇尚日本人的專注職人精神,但有些日本朋友喜歡的卻是台灣人的隨性與不拘小節,這似乎有點矛盾衝突,您有過這樣的感受嗎?您又是怎麼觀察台日雙方互被吸引的現象?
職人精神,看上去很酷啊,實際上若自己要做,會受不了喔。
大學時我學的專業是傳統染布,若真要投入那樣行業、當學徒,不但沒錢、辛苦,師傅也不見得願意將技術傳授,得自己偷學、偷看。
對我而言,工作氣氛、生活上的人際相處,輕鬆自在很重要,台灣這部分很好。不過,自己當了老闆後也發現,跟日本方開條件、下訂單,或許前期討論很瑣碎複雜,但對方一但說了OK,就一定會依約交件,成品是讓人滿足的。跟台灣方的話,成品的效果就不見得了…。
Q:您透過文字分享台灣文化、主持廣播節目介紹台灣音樂,現在也開設店舖推介台灣選物,許多日本人對台灣的認識都由您而來,這些年,您最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什麼?
日本人最常問:哪裡好吃,什麼好吃;台灣人會問:為什麼妳這麼喜歡台灣?
實際上,也是台灣大力援助東日本大地震的關係,日本媒體大肆報導台灣,過去不曾來過的媒體都來了,所有專題、專輯都以台灣為主題,所以日本人真的開始更理解台灣,也出現很多哈台族。有意思的是,日本雖然也有對法國、韓國、美國著迷的人,卻都不像對台灣的著迷那樣瘋狂,那些愛台灣的日本人,是每天搜尋台灣新聞,能夠在群組社團分享台灣最新開設的珍珠奶茶店資訊的。
Q:關於台日之間的交流,您接下來會持續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以前介紹台灣的好吃好玩,基本上是透過旅遊讓日本人認識台灣。這幾年,我試圖透過生活上的物件說出更多台灣的故事、介紹台灣的生活。雖然台日的距離相近,同樣吃米飯、用筷子,可是從生活中的細節就可以更體認兩邊的文化差距,知道台灣更真實的日常樣貌,最新的一本書《台灣好貨色》就是寫這些。
譬如我在台灣很愛用的不鏽鋼便當盒,就跟日本人慣用的塑料便當盒大不同。後來才知道,台灣人喜歡吃熱騰騰的飯,要是像日本人一樣吃冷飯,所有人都受不了,所以不管在學校、公司行號,都會有蒸飯箱,基於加熱考量,不鏽鋼的便當盒自然成了首選。又像是大同電鍋,我原本以為微波爐比它方便,卻是因為在台灣生活了,自己實際使用了,又看到它出現在便利商店、小吃店、每個人的家裡,才知道這樣物品雖然源自日本,但台灣的應用方式已經千變萬化又自由自在了,反倒成了台灣的象徵。
這些年,讓我覺得喜歡或真棒的東西,往往是一些因為住在台灣久了、或是和台灣人觀點相衝突之後而知道背後文化意義的物品,如果有日本人因為被這些東西吸引、來到台灣,那在旅途中、在日常生活裡所發生的種種近距離接觸絕對是最美好的。
#主視覺照片:青木由香(攝影:張新偉)、一青妙(提供:一青妙/攝影:熊谷俊之)
文化部文學外譯
文化部為鼓勵台灣原創作品翻譯出版,展現台灣出版品的多元面貌,成立〈Books From Taiwan〉英文網站,有利有志從事台灣文學翻譯的外國人查詢,文化部也補助每部翻譯作品最高新台幣50萬元。2019年文化部翻譯出版補助計畫及國立台灣文學館外譯中心預算皆提升,共計4000萬元,相較2018年預算成長為2.5倍,有助台灣文學創作及外譯、版權外銷和國際學術研究推廣。(鄭景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