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黃子佼
職業:主持人、藝人
音樂收藏年資:30年
我收藏黑膠、錄音帶、CD的情況可能跟別人不一樣,我很早就當電台DJ,那時候會收到很多公關片,可能A面是林強、B面是陳昇,封面上面都還會寫著:「給黃子佼」,都是拿來播放用的,多數DJ會丟掉這些公關片,但我還真沒丟,現在一擺就是30年,看起來好像是收藏,但其實都是我吃飯的傢伙。
當代要聽音樂太簡單了,手機滑個幾下就可以輕鬆聽,但可能我就是戀物、懷舊吧,偏偏就喜歡聽播起來有點複雜的黑膠。喜歡黑膠的人多半都被它飽滿的聲音吸引,很多同好都會說:「聽過黑膠,真的回不去了」,尤其再用真空管聽,會羨慕以前的人就有這樣的享受。
我很享受聽黑膠帶來的「儀式感」,蓋子打開、放唱片、擦拭黑膠、放唱針、按Play鍵、聽完A面再換B面,這種一連串的動作,讓我慢活了起來,尤其當科技越來越發達,反而會想追求純粹與真實,這算是一種物極必反吧。
喜歡黑膠還有一個原因,早年很多專輯,現在只有在二手黑膠唱片行才找得到。比如說,台灣有一段時間有很多愛國歌曲,像是鳳飛飛、高凌風等歌手都有唱過,但這些不可能復刻成CD,KKBOX更不可能買版權,那就只有黑膠才能聽得到。有一次我還在福和橋下的跳蚤市場,找到12歲陳淑樺的黑膠唱片,12歲的陳淑樺耶!這應該比擁有「夢醒時分」的黑膠更酷。
我也收藏很多卡帶,兩年前整理了一批,原本準備要丟掉,丟之前突然轉念,想了一下:「我真的要丟嗎?裡面有喬治麥可(George Michael)、瑪丹娜(Madonna)⋯⋯都是國中時候買的」,後來捨不得丟掉,一直放到現在,有時候工作很疲憊,就拿起來看一看、聽一聽,都是很好的回憶,我從音樂裡面得到很多滿足。
不過我收藏的東西太多了,不只這些唱片,還有公仔、畫作、古董、杯子等等,這幾年發現家裡快沒空間可擺,但2017年6月我做出一個決定,「要用一整間屋子擺放音樂軟體、硬體收藏。」我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搬家、整理,一邊整理也發現好多寶,有網友稱我為「黃館長」,覺得我的收藏足以開一間博物館,但這些都言過其實了啦!
我只是覺得,這些音樂創作都是一種文化,而我收藏的這些音樂,都是我參與過的歷史,也許老了之後,還能從這些音樂裡,找回逝去的青春。
姓名:蕭青陽
職業:設計師
收藏年資:30年
不知道我這樣談不談得上收藏,只是我出社會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上華唱片(華研唱片前身)設計黑膠唱片封面,還記得我設計的第一張唱片就是高勝美的專輯。設計黑膠唱片大概3年,音樂載具也慢慢轉換成匣式錄音帶、卡帶,坦白說,一開始我真有點不習慣,突然從31平方公分那麼大的黑膠封套,縮水成那麼小的封面,還真的有點不適應。
不過我從小就喜歡音樂,爸媽在家裡也都會放黑膠,只要聽到沙沙的「炒豆聲」,就知道媽媽又要放黑膠了!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很喜歡這個帶點雜質的聲音,那個感覺讓我回到小時候。
在我學生時期,聽音樂就像是種休閒娛樂,同學或是男女朋友約會,都會去逛唱片行,那時候的唱片行反而像是一個社交場合,不像現在,大家都不太逛唱片行了。那個時候只要有錢,我就會拿去買黑膠,學生時期比較叛逆,只買西洋或是英國的唱片,感覺自己很酷、很厲害。
那時候西方黑膠唱片的設計,多半是以攝影師的作品為主,他們會把歌手拍得很有個性、很有態度,這也影響到我後來的唱片設計,覺得唱片設計就是要能表達出這個歌手的樣子,或是這張專輯要傳達的理念、想法。
說來也奇妙,每年都會有一家媒體來採訪我關於黑膠的收藏,每次都讓我重新回想為什麼喜歡黑膠,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或許是黑膠連結了兒時的情感吧!就像這幾年每回去唱片行,只要發現有黑膠,我還是可以在裡面待上一天,陶醉在黑膠的世界裡,那種感覺很過癮。
姓名:劉怡芬
職業:翻面映畫(B-side)電影發行公司創辦人
黑膠收藏年資:11年
我成長的時候沒有趕上黑膠年代,唱片行已經全面在賣卡帶和CD了,直到我出社會以後,在誠品音樂館上班,那時候誠品辦了第一屆黑膠文藝復興運動,才開始大量接觸黑膠。
記得我買的第一張黑膠專輯是Bob Dylan的精選集,這張精選輯分成上、下兩張,雖然我只買到第二張,不過我覺得很幸運,因為第二張附贈一張很漂亮的Bob Dylan海報,那時候就被黑膠唱片有大大的封面設計給吸引,還常常把黑膠封面當成擺設在放。
我喜歡黑膠的聲音,讓音樂變得有層次,動態很大,尤其聽古典樂最明顯,只要閉上眼睛用心聽,就能知道每一個樂器在哪個方位,「鋼琴在正中間、定音鼓在後方、大提琴在右方」,哇,我好像就坐在國家音樂廳裡面一樣。
每到假日,我最大的興趣就是逛二手黑膠唱片行。現在看到的黑膠規格,多半是黑色、圓形12吋,但其實黑膠的設計很多元,有彩色黑膠、透明黑膠、粉紅色黑膠,也有唱片公司把歌手肖像印在黑膠上,還有薄得像紙的7吋黑膠,我甚至看過手槍造型黑膠、愛心造型黑膠,那種感覺像是挖到寶,尤其把黑膠放到唱盤上轉,會看到很迷幻的旋轉過程,讓我掉進黑膠的世界裡,一直迷到現在。
後來覺得,與其去別人的店挖寶,還不如自己當中盤商,批黑膠回來給客人尋寶。從頭到尾都做得苦哈哈,但只要有客人識貨,就好像遇到知音,支撐我繼續做下去。
有一次我在清洗黑膠,洗到警察來按門鈴,警察說:「鄰居檢舉妳家聲音很大」,我抬頭一看時鐘,才發現竟然已經凌晨兩、三點了,洗到忘了時間。
雖然現在沒在賣黑膠,但我還是愛音樂,這幾年和朋友開了一間小型的電影發行公司,英文名字叫做「B-side」。早期黑膠、錄音帶都有分A、B面,B面通常不是主打歌,但都是歌手或樂團最喜歡的曲子,就像鳳小岳在「女朋友。男朋友」裡面說的台詞一樣:「雖然我不是主打歌,但我是B面第一首」,我希望發行的音樂電影,都能成為大家在主流之外的首選。
姓名:Patrick Chen
職業:貿易工作
收藏年資:2年
我50多歲了,年輕時候都是聽錄音帶過來的,只不過十幾年前搬家,一口氣把放在家裡的錄音帶、錄音機全都給丟了,直到兩年前去朋友家,聽到黑膠的聲音覺得好溫暖,也跟著開始收藏黑膠,兩年下來,我買了超過1000多張黑膠,進度還算不錯吧!
我買的黑膠都以早年的國語專輯為主,因為這些專輯,現在也不會復刻了,像是鄧麗君、蔡琴、李宗盛的唱片,都是我專門會找的黑膠。只不過這幾年中國人有錢了,也想要提升自己的品味,在市場上爭相收藏,導致像在兩岸比較有名的鄧麗君、蔡琴,她們的黑膠價格突然被炒高,原版鄧麗君一張要1、2萬元起跳耶,太貴了,所以我才轉而收藏卡帶。
或許會有人說,「錄音帶音質還是不比黑膠」,但我有在玩音響,有測試過,只要搭配好的音響和器材,卡帶播放出來的音質不會比黑膠差,況且錄音帶的價格是黑膠1/10,我經常和朋友開玩笑說:「卡帶是國語類比音樂裡面最後的救贖!」
現在我收藏卡帶快一年,買了300多卷吧,我幾乎每天都會去跳蚤市場、二手唱片行找,潘越雲「天天天藍」、張雨生「天天想你」、李宗盛「生命中的精靈」,這些都是我買到最得意的卡帶,有時候找到30年前發行的卡帶,回家打開發現磁帶沒有發霉,而且聲音還很好,一整天心情會很好,覺得自己撿到寶,好像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