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關於文化+

多年來,蕃薯常被當作台灣的象徵。只是蕃薯的種類相當多樣,若追溯每一代表性的身世,往往都是經過全球各地品種的長年搭配,最後才選育出來。
2018/1/5
文:劉克襄

多年來,蕃薯常被當作台灣的象徵。只是蕃薯的種類相當多樣,若追溯每一代表性的身世,往往都是經過全球各地品種的長年搭配,最後才選育出來。

譬如最近有一台農74號,被視為台灣未來地瓜的主流,日後將會取代市面流行多年,經常烤來食用的台農57號和66號。74號何以會被看好,主因在於風味良好,塊根產量穩定,而且不易發芽,更具耐儲藏性。日後可做為外銷,以及推廣國內大糧倉計畫的品種。

現今當紅的57號,是半世紀前一位留美學者,辛苦奠定的基礎。生產數量次多的66號,是當年來自大陸的流亡學生,日後參與農糧研究的成果。74號則是農糧署津津樂道,最近一群研究者默默多年的結晶。

認識蕃薯的育成經過,常讓人想起台灣社會的文化成長。何謂文化,言人人殊。其中之一,乃人類相互通過學習,彼此以心靈和思想追求,找到最適宜的生活共識。談文化亦如蕃薯,不只是枝葉代代湠。前人找到好物,後人依次成熟的接棒,繼續在現有的基礎上摸索,才能尋找到更合宜的未來。

元月起,我們將推出「文化+」,想像或創造的,當在此意念基礎的孳生不息。針對當今台灣各種藝文影劇、信仰風俗、史蹟建物和時尚風潮等等文化樣態,試著擷取新穎的視野,廣泛面向的報導,分享更多樣的生活面貌。

請容我們以筆探索,一路+上去......

172.30.14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