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走入人間凡塵 把劇場還給大眾

吳念真還原台灣庶民情感 40萬劇迷真情回報
2018/1/9
文:汪宜儒

必須承認,因為吳念真的「人間條件」,台灣的現代劇場風貌開始有了轉變。

近40年來的台灣現代劇場風景,多數是知識份子、大專青年、學院理論派所留下的,從美國、歐陸帶回來的身體方法與美學品味始終是主流。走入劇場,不論是觀賞實驗性的或殿堂上的演出,掌管理性那部份的腦子必然得開機運轉,以便理解所謂的手法與結構、方法論與形式…。漸漸地,所謂劇場,與一般市井小民的生活節奏和日常步調脫了勾。

2001年,綠光劇團邀請吳念真跨足舞台劇編導,他筆下的對白,活生生跳動如依著脈搏心跳那樣,像是昨夜睡前的家常對話;他的導演風格,不炫技、不花稍,經常就像是電影裡的長鏡頭,拉得遠遠的,靜靜讓演員走著、說著,讓那些情節以最自然的方式推動著。

(綠光劇團提供)

自此,有了「人間條件」系列,有了一股所謂的「人間風潮」,許多人開始踏入劇場。「吳念真的舞台劇,讓台上演員演出台灣社會的眾生相,也讓台下觀眾的面孔出現了眾生相」,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助理教授于善祿說。

在台北城市舞台服務超過20年的資深前台服務人員王慶珍,一路見證「人間條件」全系列的演出現場。她的觀察是:「從白頭髮的到學生,從原本等在外頭接父母的中年人到剛出社會的年輕人,甚至是自由行來台的陸客、港客還有華僑。吳念真的戲,不誇張,每一場至少7至8成都是新面孔,而且年齡層極廣。」

17年來,「人間條件」從1到6,全台巡演好幾輪,累計超過40萬名觀眾,每次開演總是一票難求,加演再加演。有人說這作品是「國民戲劇」,換句話說是所謂的「通俗、寫實」;有意思的是,這樣一部叫座的作品,在學院和劇評界裡卻是波瀾不驚。

2001年,吳念真跨足舞台劇,在綠光劇團展開「人間條件」系列創作。(中央社資料照片)

于善祿坦言,「通俗」在台灣,經常性的不被討論也不受重視,有時還帶點貶抑,「知識型的劇場,那種在理性上去分析結構與手法的,仍是學院主流。」但無法否認的是:「台灣的現代劇場,有一類的美學風格是斷裂的,那就是寫實主義。」

在吳念真的作品裡,有不同世代、不同階層的眾生樣,有幾十年來在台灣政經社會變遷下流離、掙扎而只求存活著的百工圖像,他接地氣,不在雲端,不唱高調。對他而言,劇場是一個映現真實的情感空間,裡面的遺憾與情義為真,故事的發展邏輯尋常得如同你我的生活。透過劇場,他試圖分享了台灣人共有的情感記憶,他讓筆下的每個角色在他們身處的時代與狀態表現自己。「那全然不同於用大腦看的演出,那是用情感去感受的。」于善祿說。

人間條件一演出畫面。(綠光劇團提供)

選擇通俗、選擇以人際情感為創作的基底,吳念真從來就拒絕走入學院菁英或知識份子的路線,對他而言,劇場該是大眾的,是如他不識字的阿公也願意走入、能在其間享受的。

用情感才能交換真情感。對許多觀眾而言,演後的問卷填寫不是件必要的事,「『人間條件』的問卷卻總是被很認真對待!所有人散戲後就在前台大廳,或站、或坐、或趴,每個人都寫得好認真,洋洋灑灑,像是在寫作文,正面寫滿不夠還寫到背面。」回憶起那場景,王慶珍還是一臉不可置信地猛搖頭。

要說「人間條件」是什麼條件?就是在你我心底、在人與人之間最真實情感吧!

172.30.14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