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21年7月
封面故事〈美中大棋局〉從《2021美國創新及競爭法》著眼,深入分析立法背景、影響以及美國政界、學界如何看待美中新形勢;另外,拜登除了抗中外,推出超過2兆美元、史上規模最大的基建計畫,重建美國真能如願?又會面臨什麼樣的難題? 封面故事並解讀中東權力真空下,中俄如何見縫插針、美中決戰新能源、稀土與半導體產業以及人民幣能否挑戰美元霸權、美中疫苗外交與歐洲走向戰略自主的挑戰,讓您一手掌握國際新局。
全球中央2021年7月

《美國創新及競爭法》 全面壓制中國稱霸野心

2021/7/1 10:54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這是美國第一份跨黨派支持的重大法案,內容包羅萬象、厚達2,000多頁的《2021美國創新及競爭法》提到的競爭對象無他,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

文/陳亦偉 (中央社編譯組長)

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Kurt Campbell)5月底在史丹佛大學一場視訊活動直言,美中交往時代告終,兩國正進入激烈競爭。美國聯邦參議院6月8日通過《2021美國創新及競爭法》(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 of 2021),全面強化國內科技產業競爭力,確保美國在與中國的科技戰上不落下風。新法克服黨派分歧,在美、中競逐之際,此法被視為美國強化競爭力、避免被北京以策略制勝的關鍵。

美中交往時代告終 競爭對抗將是常態

康貝爾說:「過去被普遍稱作交往的時代已告終,美國對中政策如今會在新的戰略因素下運作,主要模式將是競爭。」他並舉中印邊界軍事衝突、北京針對澳洲的經濟打擊和「戰狼外交」興起等為例,稱美國政策之所以轉變,主因是中國在習近平統治下的政策,擺明轉向「強權或硬實力」,透露出更專斷的信號。

美國總統拜登1月20日就職後,從COVID-19防疫、經濟振興、國際結盟、對抗中國、改造供應鏈到氣候變遷,全面推展施政藍圖,一大最受關注發展當屬美中關係。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指出,從中共高層楊潔篪在美中高層首會時不尋常地高調教訓美國,可看出北京對未來雙邊關係定性,就是競爭對抗屬日常,合作是例外。

拜登上任後很快就把競選時喊出的美中「競爭性共存」概念具體化。3月3日白宮頒布《國家安全暫行綱領》,明確將美中關係定位為「戰略性競爭」關係,並指出國安目標就是要強化自身實力、聯合志同道合盟友,確保勝出。

3月25日,拜登在首場總統記者會表示,他將阻止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中國有一個總體目標⋯⋯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在我的任期內,這不會發生,因為美國將繼續變強」。

《2021美國創新及競爭法》內容包羅萬象,有投注數十億美元於半導體製造、出於中國人權議題而禁止美國官員出席2022北京冬季奧運、宣告中國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政策造成種族滅絕,以及一系列旨在強化美國於太平洋的軍事聯盟舉措。

今年2月,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要求參議院各相關委員會草擬各自的抗中法案當中,外交關係委員會一份數百頁的《戰略競爭法案》(Strategic Competition Act)先前最受矚目。後來舒默將各委員會通過的法案整併成厚達2,000多頁的《2021美國創新及競爭法》。

原本參議院外委會的《戰略競爭法案》第一條就開宗明義指明競爭對象無他,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形同認定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有意稱霸全球,美國必須「正面迎戰」。法案動員多種外交、經濟和戰略工具抗衡中國,被認為是美國兩黨在對中政策上一致走向加強對抗的里程碑式法案。

整併後的法案另一重點在於對科技研發挹注1,700多億美元(約新台幣4.8兆元)經費,力求讓美國產業在未來的創新、生產和競爭方面都能領先全球。新法也賦予美國國會成立工作小組,與四方會談(Quad)成員裡的日本、印度、澳洲的立法機關合作,另在國務院設立一個高層級的職缺,監督及抗衡中國在國際組織的影響力。

為反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頻以人權等理由發動制裁,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6月10日也表決通過《反外國制裁法》。根據該法,北京當局可對列入「反制清單」的個人或組織採取反制措施,包括驅逐出境、查封、扣押、凍結對方在中國的財產、禁止與中國境內組織、個人進行交易、合作活動等。

美祭科技聯盟圍堵 中國自力更生拆招

美國有意拉攏盟邦組科技聯盟,以防中國主宰敏感先進科技,日後帶來最大地緣政治威脅;憂心美國遏止中國崛起,北京將動員國家展開科技革命,切斷仰賴西方達成自給自足。

《彭博》一篇分析指出,經過幾十年的全球一體化提升全球生活水準後,現在美中彼此都擔心對方想顛覆自身政治體系,雙方如今都聚焦戰略領域自給自足,這場最先進科技的研發競賽也正加劇美中緊張態勢。

拜登政府正著手將半導體、人工智慧、5G網路置於對外政策的核心,形塑所謂「科技民主聯盟」對「科技專制聯盟」。美國的做法某種程度上是盡可能長期阻止中國取得特定科技、打壓像華為這類中國科技龍頭,甚至反過來仿效中共,即必要時提高政府對關鍵產業的參與。

中國則在今年兩會揭櫫「十四五」計畫細節,以研發超過30項目前中國無法生產的「卡脖子」科技,包括從晶片製造設備、手機作業系統到飛機設計軟體等領域。一個關鍵指標是研發支出,中國當局的目標是趕上或超越美國每年投入國內生產毛額3%用於研發的水準。

快速壓下新冠肺炎疫情讓北京對自身的政治制度更添信心,經濟學家預測中國經濟今年將成長8.3%,超過美國的4.1%。北京須以科技提升產能,才能達成2035年經濟規模較2020年倍增的目標。

中國與美競爭 力求不戰而主歐亞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研究員白明(Jude Blanchette)說:「若中國的計畫以成功告終,讓習近平能擘劃出更集中引領的成長模式,中國將能克服國內所面臨的一籃子挑戰;反之,這種舉國體制一如許多人預期無法提升產能,中國這種追尋集中計畫式的科技創新夢,將虛擲一整個世代的資本。」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6月一份名為《中國尋求主宰全球》(China’s Quest for Global Primacy)的報告,分析中國為從美中競爭勝出所可能使用的各項國際與軍事戰略。

報告指出,北京的國際戰略著眼於建立中國在亞太地區的龍頭地位及領導國際秩序,盼成為一個主要是在歐亞、中東與非洲的局部性全球霸權,中國領導的特點是仰賴金融、外交接觸與安全奧援來拓展影響力,海外軍事保持相對溫和。

報告指出,儘管不排除發生有限度衝突與軍事危機的可能性,戰略主要側重透過和平手段達標,戰略的核心是仰賴可恃的經濟實力與外交手段,讓中國能置身有利位置且不被美國逐出。

中國軍隊的主要角色是為外交提供支撐,以便與相關當事國家間建立強有力的安全關係,形塑有利北京的國際環境,將美國貶抑或弱化,使華府淪為他國心目中的另類而非首選。

白宮幕僚透露,在2月10日與習近平首度通話的兩小時裡,拜登提醒對方別聽信中國國內那套美國是衰落強權的說法,並以為1月6日美國國會山莊遭川普支持者攻占是凸顯美國內部對立激化的表徵。但據報兩人通完話不久,習近平就在視察中國西北時告訴地方官員,「當前世界最大的亂源就是美國」,把美國描述為中國國家發展與安全的最嚴重威脅。

美中互不信任滋長 拜登對中強勢反射內憂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就任前已察覺到,中國的盤算應不是想在西太平洋攫獲領土擴權,而是透過日益強調形塑世界經濟規則、技術標準與政治體制,拓展中國影響力。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寫過習近平專書的易明(Elizabeth C. Economy)說:「(美中)發展軌跡無疑正劇烈轉向,基本上我覺得雙方極難克服缺乏互信這點。」

美國前資深外交官、前助理國防部長傅立民(Chas W Freeman Jr)5月初撰文,批評美國當前對中政策「是正在打一場注定會輸的比賽」。

傅立民指出,「美國若選擇繼續拉攏各國抗中,只會發現自己愈來愈孤立。美國對中政策若被定義為一種道德努力,大多數其他國家將選擇遠離,而不是被吸引過來」。他認為,各國想要的是獲得多邊支持來應對挑戰,而不是參加美國選邊站,各國希望在主權最大化的條件下容納中國,而不是讓中國成為敵人。

傅立民的結論是,美國若想保持與中國競爭的優勢,必須把自己建設成更平等、更開放、更創新和更自由的社會,「顯然,對抗不是通往這一美好願景的方式,合作才是」。

《紐約時報》分析,儘管包括關稅等川普時期的做法短期內仍不會鬆手,但拜登政府已拋開川普政府那套「施加足夠壓力中共就會崩潰」的想法。

哈佛大學政治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與資本市場權威胡祖六認為,至少到目前仍只能盡量順著中國與之打交道,別無選擇。兩人在一篇專文裡寫道:「防止軍事危機、對抗氣候變遷、遏止未來新的疫情、防止核擴散、反恐、控管金融危機等,沒有一樣能在不和當今的北京合作下達成,在可預見的今後亦然。」

前國防部副部長、美中台關係權威林中斌指出,對比過去70年美國新任總統頭三個月民調,拜登只高於川普與柯林頓,儘管美國疫情趨緩,卻未充分反映於拜登的施政民調,美國眾議院目前兩黨壁壘鮮明且差距極小,未來尚有包括基建等須通過的重大法案,成敗未知,對拜登而言情勢嚴峻,對中強勢應是他國內政治弱勢的反射。

林中斌認為拜登必須對外強硬,才能避免對內失分,反過來看,若美國國內持續穩固,拜登對中國就會展現原本規畫的軟硬兼施,而非只硬不軟,相關發展已現端倪,「拜登制中,剛主柔輔移向競合」。

*看單篇不過癮?中央社電子書城《全球中央》電子雜誌、紙本雜誌全面特價中。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智慧醫療前景可期 科技巨頭爭搶大餅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