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海潮人潮兇 威尼斯自救

2014/10/15 17:27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居住在威尼斯的在地人只有6萬人,但每年卻有2,000萬的旅客漫延在商店、大眾交通運輸站、街坊巷弄間,而這徹底改變了在地人的生活方式。

文/陳姿伶(中央社編輯)

威尼斯,這座遊人如織的水都,每年吸引超過2,000萬的遊客前來朝聖。它由118座島嶼所組成,不可思議地建立於潟湖的沼澤之上。幾個世紀以來,這世界多少的財富經由威尼斯水道來往交流,使它成為中古世紀東西方的貿易中心。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座風華絕代的世界遺產正面臨沉沒的危機。

1930年代,威尼斯的工業區開始抽取地下水,使得短短40年內,威尼斯就下沉了12公分。即便在1970年代,威尼斯就停止抽取地下水,但憑藉這脆弱的根基,海平面上升與極端氣候的威脅對於威尼斯來說就更為嚴峻。

1966年的一場大水,造成估計超過60億美元(約新台幣1,800億元)的災損,也成為長一輩的威尼斯人難以磨滅的記憶,於是威尼斯積極進行海平面高度的監測。威尼斯的海潮監測中心(tide centre)隨時監測海潮的規模與海平面的高度。大潮四年才有一次,但海平面的上升卻得時時提防。監測中心能預測一星期的海平面高度,以嗡嗡響的警報系統,提醒市民事先防範。

《聖經》中摩西面海伸出手杖,紅海便分出一條道路;而威尼斯以此為名,以耗費巨資的摩西計畫在潟湖底部建造了76座像747機翼一般大的箱型水門,以一端繫於海底。在平日,這些箱型水門填飽了海水靜靜平躺在海底,一旦急需之時,就加壓空氣以排出水分,使水門一端翹起浮出海面。一整排的水門就如同海中的一面鋼鐵之牆,以阻絕亞得里亞海高漲的海水,避免1966年的憾事再度重演。

威尼斯淹水頻仍,洪水所到之處,古蹟也不能倖免。水淹古蹟所造成的危害不只是來自洪水本身的威力而已,潮水退去之後,海水中所挾帶的鹽分仍保留下來。聖馬可教堂中許多珍貴的藝術品都因鹽分的侵襲而毀壞。

鹽分不是海水中唯一的敵人。威尼斯人慣常以木頭製成門板、碼頭、橋墩與泊船用的繫柱,然而隨著一次次的漲潮,威尼斯的海洋生物學家追蹤發現,水中的甲殼綱動物正侵襲著這些木製的建築結構。而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甲殼綱動物所造成的破壞是很容易觀察的,但鑿船蟲所造成的威脅恐怕是更大,且需要實驗室器材的輔助才能看見。牠們的幼蟲鑽進木頭裡附著其中,進而改變木頭的結構,造成木製建築崩塌的危機。

對於威尼斯在地人來說,另一種猶如海潮般湧來的則是人潮。居住在威尼斯的在地人只有6萬人,但每年卻有2,000萬的旅客漫延在商店、大眾交通運輸站、街坊巷弄間,而這徹底改變了在地人的生活方式。

旅客來來去去,對威尼斯的文化有什麼影響?

當地的教授將座落於威尼斯牆上、建築物上大大小小7,000多個公共藝術加以分類列表,輸入一款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贊助的APP中。當遊客接近一座需要資金修復的公共藝術時,系統將傳送通知,吸引旅客捐款贊助。

科技能挽救老建築,但卻可能危害老文化。威尼斯最為著稱的人文風景是貢多拉(gondola)與船伕(gondolier)。隨著科技的進步,馬達動力船取代了人力船,成為當地一些威尼斯父母送給孩子的畢業禮物,傳統划船文化似乎有消逝之虞,但貢多拉船伕這門職業卻在1970年代一度衰弱如今又再度復興。

威尼斯貢多拉船的特色是,船伕站立著面向前划去,與北歐人划船多以坐姿向後划行不同。因為在威尼斯的水道上,船伕需時時關注前方,並適時喊聲「oy」,才不致在轉彎處給迎頭撞上。

划貢多拉船這門技藝過去通常是家傳的,在1970年代,年輕人將之視為低階技術而不願接手,但如今社會風氣改變了,許多年輕人樂於操槳,將自己的家鄉介紹給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並藉此和各式各樣的人交流。因此這門職業如今開放許多學徒加入,但他們必須通過考試,以證明他們的技藝已足以承載威尼斯這項指標性的傳統文化。(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014年10月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