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不斥責不讚美不命令 岸見一郎解析阿德勒領導學【書摘】

2023/7/12 18:27(7/13 14:5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岸見一郎曾以《被討厭的勇氣》在日本、台灣掀起阿德勒心理學旋風,這次他把阿德勒應用在職場管理,主張對部屬不斥責、不讚美、不命令,也能讓工作順利推展。(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岸見一郎曾以《被討厭的勇氣》在日本、台灣掀起阿德勒心理學旋風,這次他把阿德勒應用在職場管理,主張對部屬不斥責、不讚美、不命令,也能讓工作順利推展。(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高壓領導不可行,一不小心會釀成職權霸凌的當代,如果部屬常常叫不動、老是犯一樣的錯,主管到底可以怎麼做?以《被討厭的勇氣》在日本、台灣掀起阿德勒心理學旋風的岸見一郎,把阿德勒應用在職場管理,主張對部屬不斥責、不讚美、不命令,也能讓工作順利推展。

岸見一郎,1956年生於京都,哲學家,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主修西洋古代哲學;以《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在日本、台灣掀起阿德勒心理學旋風,全球累計銷售量高達1200萬冊。他陸續以阿德勒心理學詮釋親子教養、愛情、敬老照護等面向,深受好評。

「當主管好辛苦。」「我一點也不想當主管。」岸見一郎認為有這種想法很正常,當主管確實不簡單,比起那些覺得當主管可以出人頭地而高興不已的人,退縮不前的人反而才能成為好的領導人。

「不斥責、不讚美、不命令,工作竟然變順利」書延續《被討厭的勇氣》風格,以一問一答的對話,讓岸見一郎以「業師」角色,針對各種疑難雜症、如何面對「多元化」的部屬,為上門諮詢的主管解惑。他認為從阿德勒心理學來看,最重要的前提是:主管與部屬是對等關係,兩者是角色不同,但立場對等的人。中央社取得授權與您分享部分內容。

不斥責也不稱讚 領導人和部下應是「對等」關係

問: 以前關於親子相處之道,老師曾給我建議「不可斥責,也不可稱讚」。上司和部下之間的關係也一樣嗎?

岸見:沒錯。

問:父母和子女是關係對等的人。老師這麼告訴我,我也贊同這樣的想法,所以我和兒子之間的關係也有所改善了。領導人和部下之間的關係,也同理可證吧。

岸見:領導人和部下是「對等」關係,領導人不是靠「權力」帶領部下,而應該以透過「言語」建構合作關係為目標。我認為這才是領導人原本應有的態度。你也可以稱之為「民主式領導」。

問:可是也有人認為「斥責」和「發脾氣」不同。摻入私人情緒發脾氣當然不行,但斥責本來就是上司的工作之一,不是嗎?

現在這個時代上司動不動就被說是「職權騷擾」,所以我其實也很小心。但當部下犯錯時,不明確地斥責他,他不會改過,就有可能一犯再犯。所以當上司的人不是應該斥責部下比較好嗎?

岸見:我認為斥責是錯的。因為斥責和發脾氣本就分不開。有人說「我不是在發脾氣。我只是在斥責他」,但人其實沒有這麼厲害。當你在斥責他人時,幾乎可以說一定會伴隨著發脾氣的情緒,我想這是無庸置疑的。所以斥責和發脾氣本就分不開,重要的是要學習取代發脾氣的方法。

最近職權騷擾這個字已經在社會上普及開來,像以前那樣,什麼都不想就罵人的人變少了。即使如此,現在還是有很多人認為斥責是必要的,就像你剛剛說的一樣。

我不認為斥責是必要的。如果有必須要求改善的地方,用說的就好。而且不能期待說一次就能改變,必須有耐心地一說再說。如果是緊急狀況,當然必須制止他繼續下去,但這種狀況也是用說的就好,不需要訴諸情緒。

問:可是只要是人,難免會有忍不住火冒三丈的時候吧。這樣也不行嗎?老師說的話,我理智上能理解,但真要實踐,我覺得自己內心的壓力會愈積愈多。這樣也很不健康、不健全,我甚至覺得這樣和老師的主張「為了幸福而工作」背道而馳。到底應該如何是好呢?

岸見:用這種情緒去斥責部下,只會得到部下的反彈。部下自己也知道自己做的是對是錯,心裡大概會想「你也不用說成這樣吧。」原本是為了改善部下的行為,結果反而和部下之間產生嫌隙,之後部下只會愈來愈不聽上司的話。

稱讚會帶來的問題

岸見一郎指出大家雖然喜歡被稱讚,但這其實是一種不對等的關係,也就是立場高的人對立場低的人給的評價。(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岸見一郎指出大家雖然喜歡被稱讚,但這其實是一種不對等的關係,也就是立場高的人對立場低的人給的評價。(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問:老師主張的「不稱讚」,可能比「不斥責」更讓人難以理解。畢竟我們這一代老是被要求「以稱讚取代懲罰」,職場中的年輕人甚至會半開玩笑地說「你稱讚我,我才能成長」,甚至還有人會直接要求「多稱讚一點」。

我自己也一樣,努力做出成果被上司稱讚時,心裡真的很高興。可是老師卻主張不應該稱讚。

岸見:稱讚會帶來二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有人會為了被稱讚而努力。被上司稱讚的人,會下意識地只做會被上司稱讚的事。反過來說,就是不會去做任何不會被稱讚的事。只要沒有人稱讚,就不會用自己的判斷去行動。不論是在教育兒童或是在職場,這種人都讓人傷腦筋。

問:這是指「缺乏自主性」嗎?這倒是真的,如果受人稱讚變成目的,為了讓自己成長而付諸行動的想法可能就會愈來愈少吧。也就是說,不會站在「身為專業人員,為了做更高水準的工作」的立場行動。這的確是一個問題。

即使如此,不稱讚部下的話,也可能因為「那個上司根本沒有認真觀察我的工作狀況」、「上司給我的考績不公正」等,被部下抵制。實際上這種抵制也是常常發生的事。這樣真的可以嗎?

岸見:前面我說,稱讚會帶來二個問題。另一個問題更重要,那就是「人際關係立場」的問題。所謂稱讚就是縱向的關係,也就是立場高的人對立場低的人給的評價

舉例來說家長帶小孩一起來諮商時,當家長在接受諮商時如果小孩很乖,有些家長就會稱讚小孩「你好棒」。可是如果是夫妻一起來諮商時,丈夫一定不會對在外面等自己諮商結束的妻子說「你好棒」吧。這是因為這些家長並未把小孩當成是對等的人,站在小孩的立場,縱然被稱讚「你好棒」,應該也高興不起來吧。

問:也就是說因為稱讚不是「對等關係」下的評價。而老師的想法是領導人和部下之間是「對等關係」是吧,這一點我也深有同感。

不過在團隊決策時,既然我是領導人,老實說我會希望成員能落實我決定的事。如果為了維持對等關係,萬一變成「我不喜歡這個方針,所以我不要做」的話,不就天下大亂了嗎。就算這樣也應該貫徹「對等關係」嗎?

岸見:對的。上司和部下之間雖然任務角色不同,但還是應該建立起人與人之間對等的人際關係。斥責和稱讚都是上下關係的表現,所以我不認為斥責和稱讚有助於建立對等的關係。

站在部下的立場,只有在確信自己和上司是「對等關係」時,才會對上司敞開心胸。部下失敗時也不會隱匿,會和上司討論接下來該怎麼辦。反之如果不是對等的關係,部下可能就會因為害怕被斥責而隱匿自己的失敗。

問:嗯,我懂。什麼事都藏在自己心裡的同事,在職場上最讓人傷腦筋。

結論就是上司與部下之間維持「對等關係」,更容易做出成果,所以最好不要「斥責」,也不要「稱讚」。(書摘由天下雜誌授權,經中央社節錄整理)(編輯:翁堃耀)1120712

不斥責、不讚美、不命令,工作竟然變順利
不斥責、不讚美、不命令,工作竟然變順利
  • 作者|岸見一郎
  • 譯者|李貞慧
  • 出版社|天下雜誌
  • 出版日期|2023/07/0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