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跨越悲傷 百年大震成為台灣進步動力

2019/9/19 09:29(2020/2/24 09:3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九二一20年 走過震殤(中央社台北19日電)20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曾經帶給台灣一幢幢的斷垣殘壁與一段段家破人亡的悲傷故事,但也帶給台灣更多向前的動力。它讓台灣的地震預報體系更完善、建築法規更精實,圓滿了台灣的救援體系,催生了台灣的搜救犬,更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成為台灣進步的動力。

●災害管理知識來自傷亡 不該讓人命白費

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前,台灣與災害較有關的災害防救法制僅有1964年白河大地震之後的防救天然災害及善後處理辦法,但這仍是以善後的角度思考防災。直到1994年發生華航名古屋空難,政府才又推出另一個「災害防救方案」,雖然擴展對於災害的想像,但仍不全面,再到九二一大地震,政府才開始重新思考災害議題。

接受中央社專訪時,銘傳大學建築系教授王价巨直言:「九二一的確是一個改變台灣很大的災害事件」。

九二一地震當天,王价巨正好當兵駐紮在車籠埔斷層正上方的醫院,王价巨與同袍在第一時間先將醫院內病人移出,隨即投入救災工作,當時王价巨深刻的體會到原來政府的救災能量是如此的低落,也開始體會到災害管理這件事情跟他原本想像的「只要打開門跑出去」並不相同,「我好像應該要好好去把這些事情(投入災害管理)當作是這輩子該做的事情來處理」,九二一地震對王价巨來說,無疑是人生重大的一個轉捩點。

王价巨表示,九二一地震之前,台灣對於災害防災多著重在補助、救濟,救援也是土法煉鋼型的救援。但在九二一之後,政府發現了災害防救體制、搜救能量及救災訓練架構等的不足,並開始加速追趕。

王价巨說,所有災害管理的知識都是奠基在人命傷亡之上取得學問,「我們從人命傷亡上去探究為什麼傷亡,這是件很殘酷的事情,因此我們必須去回應這些犧牲者帶給我們的經驗價值」,必須把這些東西變成知識、變成管理學問,再回到災害管理機制上,不能讓人命白費。

●從進口到出口 台灣救難體系深入國際

九二一大地震時,台灣國內救難體系仍不完整,許多國家派遣搜救隊到台灣。根據外交部統計,共有20個國家、聯合國與香港等22個單位,派遣41支救援團隊,767名救難專家加入台灣的搜救工作,救出了許多台灣民眾。

這個經驗也讓台灣的救難體系隨之成長,2004年南亞大海嘯,造成近30萬人罹難與失蹤,台灣的民間救難隊分馳印尼、泰國、斯里蘭卡等地,加入國際賑災行列;此後,國際間各項大大小小救難工作中,往往可以見到台灣救難隊的身影。

2008年造成近7萬人死亡的汶川大地震,台灣的救難隊是最早抵達的外國救難隊伍之一;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台灣民眾不僅捐款百億日圓,民間與內政部、台北市、新北市、台南市等聯合編組的救難隊,也貢獻了一份心力;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前秘書長劉香梅就曾經說過,回顧台灣志工發展,「九二一是一個里程碑。」

●學校防震係數提高 不止教育更能防災

「20歲以下的年輕人,沒實際經歷過九二一,但九二一有重要的意義,年輕人一定要知。」曾任九二一重建委員會主委的黃榮村指出,IPCC(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曾把台灣列為高危險國家,以西海岸來說可能上升達80公分,勢必要有大量的遷村,可能要遷幾百萬人。

然而,九二一經驗也讓大家明白,遷村極為困難。黃榮村提到,九二一後有些地質敏感帶,不宜居住,政府和民間合力勸導居民遷出,即使許諾居民,一家可以給予300坪的土地,還是遭逢許多抗爭挑戰。

之後又擔任教育部長的黃榮村,對校園重建也特別有感觸。他分析,以前蓋校舍的有效期限大約只有40年,許多教室都建成「一字長蛇陣」,甚至是在老校舍上直接加蓋一層的「老背少」,地震一來往往應聲而倒。

九二一後,政府要求學校的防震係數大幅提高,而且學校也要作為社區的防災、疏散中心,新建的校舍因此大幅提高了安全性,這不能不說是九二一帶來的轉變。

●國軍建立救災標準程序 有效率水平整合

九二一地震也促成國軍救災能量的建立與整備,曾參與救災的花東防衛指揮部參謀長賴榮傑說,九二一地震發生時,尚未有無人機(UAV)、網路等科技,都是倚靠徒步、車行才能了解災區狀況,加上對地方的不了解,才會造成當下救災的困難與複雜度。

從此之後,國防部要求各戰區必須全盤了解所轄區域的災害潛勢區,災害發生前便能配合地方政府預置兵力,充分發揮救災能量,以至於目前有許多國家,都借鏡、學習中華民國國軍的救援能力。

賴榮傑任職關渡指揮部指揮官近4年期間,除了要求幹部戍守重點戰略區域淡水河外,更必須掌握淡水河潮汐現象、易土石流及淹水區域,目的就是為了災害來臨時,能以最快速度投入兵力。

「救災視同作戰」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句話的出現,是歷經九二一大地震後,國軍等無數公部門體悟出來的結論,更因此建立救災標準作業程序、有效率的水平整合。

●記取九二一教訓 醫籲訂定災難應變方案

九二一催生了台灣的國家救災醫療隊,但面對馬拉松等大型活動仍缺乏災難的應變方案,時任北榮急診部醫師、現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師的高偉峰呼籲政府應比照美國,在法令中明訂大型活動主辦單位必須在活動現場備有醫護團隊,並且事前擬定災難應變方案,不僅能避免如八仙塵爆的災難發生,同時累積救災經驗,在天災降臨時即時應變,展開救援工作。

時任台北榮民總醫院急診部主任的李建賢則認為,政府應記取九二一帶來的教訓,訂定災難的標準作業程序(SOP),災難發生時才能及時掌握災情,調派人力與物資,避免釀成更重大的災情。

此外,九二一地震是重創社區的大規模災難,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生石富元表示,當時社區醫院功能全失效,醫療團倉促成軍,也不清楚災區需要什麼資源,只能靠想像,認為應該會有很多民眾有外傷,帶了一堆急救藥物和設備。但到了現場,來看病的災民都是頭痛、肚子痛、感冒等一般疾病,醫療團藥物準備不足,還要跟國軍醫院調度支援。至於外傷嚴重的病人,不是已經往生,就是緊急轉送其他縣市治療,不會留在災區。

台灣國家級災難醫療救護隊在2000年成軍,當重大災難發生時,國家級救護隊必須在6小時內到達指定災區,維持正常醫療運作,且具備抵達災區後的前72小時,可不依賴外界水、電、食物供應而自給自足。

過去台灣得借鏡國外經驗,但現在已有能力向外給予。如處理八仙塵爆大量傷患的緊急應變動員,創下最低3%死亡率讓國際驚嘆;過去南亞海嘯發生後,台灣國家級災難醫療團也曾出動協助。台大雲林分院日前也才到印尼龍目島,協助提升當地緊急醫療品質。

還有一個關鍵,石富元說,台灣缺乏重大災難的官方完整紀錄,事發之後,花很多時間追究責任、找下台負責的官員,但沒有檢討錯誤以避免下次再犯。「只對獵巫有興趣,但對改善沒興趣」,制度也難再成長,甚至常發生「政治凌駕專業」的情況。

●德國救難隊啟蒙 台灣開啟搜救犬培訓

德國獸醫師吉斯(Nicole Gies)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她與她的狗剛剛通過搜救犬考試,就接獲出任務的指示,台灣是她第一次出任務的國家。20年來,她沒有中斷與台灣的聯繫,透過搜救犬的訓練,雙方有了更密切的合作。

九二一大地震不僅有22個國家與單位的41支救難團隊抵台,更帶進了103隻搜救犬,讓當時完全沒有任何搜救犬的台灣,認識搜救犬的重要性,不僅內政部消防署設立特種搜救隊,各縣市政府紛紛展開培訓,也開啟了台灣搜救犬的培訓之路。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透過駐慕尼黑辦事處的牽線,德國救難犬協會在2016年首度邀請內政部消防署的搜救隊到德國訓練。次年,德方也首次派犬隊到台灣訓練,並與台中市消防局簽署合作備忘錄,去年更在霧峰設立據點,方便亞太地區就近救援。

在不到20年的發展下,台灣的搜救犬培訓也有長足的進步,從零到有,如今全國各縣市已有30多隻搜救犬,其中全亞洲只有9隻搜救犬獲得聯合國人道搜救犬的認證,其中台灣就有7隻,成果相當豐碩,儼然成為亞洲培訓搜救犬的搖籃。108091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