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自在生活步調 泰國成中國年輕人潤出首選
推薦閱讀
泰北清邁老城區外,一間小小的書店矗立在街邊,不高調不顯眼,但書店前的中文招牌和中文看板卻和其他的店舖相當不一樣,這是清邁飛地書店,書店裡賣的全都是中文書籍,有簡體有繁體,多數關於歷史、文化以及當代的社會議題。
在泰國開中文書店真的會有市場嗎?就在記者內心浮出疑問時,不斷有人推開店門,台灣人、中國人和香港人都有,書店儼然是一個在清邁的中文社群聚落,這時一位看來20歲出頭的年輕顧客和記者攀談起來,她是在中國的大學學習藝術創作的桃子,桃子聽到記者說來自台灣,睜大眼睛說:「台灣阿!精神故鄉阿!」
聊起中國的創作環境,桃子搖搖頭說:「基本上藝術創作已經沒有空間了」,她因此在一些前輩建議下來到清邁,來了之後發現清邁的創作氛圍「太對了」,因此她會努力尋求留下來的可能性。
清邁的優閒步調、文青氛圍以及相對低的生活成本,近2年來成為了不少想「潤出來」的中國年輕人首選。
曾在中國媒體工作的小美在2023年初來到清邁,26歲的她說,當時想離開中國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想要換個自由的地方吃飯而已。」
COVID-19疫情期間,中國政府採取嚴格的管制措施,當時在北京工作的小美發現每天連好好吃個飯的地方都沒有,她自問:「生活怎麼會是這個樣子?」
小美說,起心動念想到泰國,是因為小紅書上不少中國人推薦泰國的學生簽證取得相對容易,生活成本相較於歐美也比較低,因此她決定到泰國試試看。
小美來到泰國的前半年經常莫名地想哭,她形容剛開始在泰國的生活是「把殼給敲碎,回到正常生活」,印象最深的是遇到潑水節,在市區的街道上看到大家開心在街上唱歌跳舞、互相潑水,「聽著聽不懂的泰文歌,卻好想哭,真的覺得好快樂。」
小美說,有些離開中國的年輕人未必是因為疫情,她認識一位住在清邁的朋友,離開中國是因為「太捲了」,這位朋友才25歲,但身邊的不少人早早就升職當主管,讓這位朋友感到巨大的壓力,因此決定離開那樣高壓的環境,到清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0歲左右的柴姐和先生則是早在疫情爆發前就到了泰國,兩人選擇落腳曼谷。柴姐說,先生喜歡翻牆看新聞,疫情爆發前就感覺到氣氛不太對勁,擔心會鎖國,加上先生覺得中國經濟不會好,兩人決定換個生活環境也不錯,因此來到了泰國。
柴姐和先生兩人在北京時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人生一眼就看到頭了」。她說想出來的中國人很多,經濟不好加上中國制度造成每個人都「非常捲」,疫情更加放大了這個缺陷。
有趣的是,柴姐在潑水節期間也有著很深的感觸,她上街看到大家開心過節,毫無保留地給陌生人祝福,「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中國是沒有的。」
在泰國生活的這4年多,柴姐感覺到自己心態比以前好很多,更加關注自己,不確定的害怕感減少了,整體心態成長更健康,生活也更加自在。(編輯:唐佩君)113082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