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蕭茲訪北京不代表德國對中戰略轉向
(中央社台北7日電)德國總理蕭茲近日訪問北京,是中共20大後首位到訪的西方領袖。德國專家表示,此行雖為中國提供大內宣機會,但不代表德國對中戰略將轉向,在德國,減少對中國的過度依賴已經是共識。
去年12月就任的蕭茲(Olaf Scholz)今年11月4日首度赴中國旋風訪問一天,先後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這是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爆發近3年來以及中共20大落幕後首位訪中的西方領袖,受到高度矚目。
美國之音今天報導,外界有聲音認為蕭茲的訪問被中國當成外交的重大勝利,同時也是美國圍堵中國失敗的跡象。在中國官媒的報導中,蕭茲訪問的意義無比重大,釋放出積極訊號,傳遞出「他和德國工業界對中國發展的信心,對深化中德、中歐務實合作的信心」。
而隨蕭茲訪中的12名德國企業代表也被陸媒稱為「德國製造業天團」,其中包括大眾汽車、西門子、默克集團、德意志銀行等各家德國企業首席執行官。
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專家史泰茲(Grzegorz Stec)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蕭茲這次訪問的時間點不佳,緊跟在中共20大之後,習近平打破規則繼續第三任期,向外傳遞出中國將變得更加咄咄逼人的形象。
習近平領導下,中國的發展軌跡引起歐洲乃至全世界許多人的擔憂。史泰茲說蕭茲此時單獨訪中,沒有選擇和法國總統馬克宏或是其他歐盟委員會領導人同行,發出另個負面訊息,此外也容易被中國媒體利用宣傳。
例如新華社報導,蕭茲指中國是德國和歐洲的重要經貿夥伴,德方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支持經濟全球化,反對「脫鉤」,願與中方繼續深化經貿合作,支持兩國企業相互赴對方開展投資合作。
德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研究員呂利希(Tim Rühlig)對美國之音指出,蕭茲說反對「脫鉤」,因為沒有人真正支持脫鉤;但更重要的是最終應該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中國的確存在不同看法,需要在德國政府內部以及與歐盟合作夥伴進行更多討論。
柏林智庫「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Global Public Policy Institute)執行長班納(Thorsten Benner)認為,「德國對中國政策的核心並沒有因蕭茲的這次訪問而改變」,與中國脫鉤並非討論核心。
貝納指出,更重要的是蕭茲在核戰、台灣、新疆人權以及外國企業的市場准入等重要問題上表明了德國以及更廣泛的歐洲立場。
德國聯合執政的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正著手制定新的對中戰略,預計明年春季推出。
蕭茲訪中之際,德國一項民調顯示,只有9%的德國人認為中國是值得信賴的夥伴,而這個數字在5年前是36%;此外,德國人對中國的不信任感和俄羅斯接近,認為俄羅斯值得信賴的只占10%。
據報導,過去6年來,中國一直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對今後與中國經貿關係的問題,49%的受訪者認為德國應減少與中國經濟合作的規模;34%受訪者指應保持現狀;只有10%表示德中經濟合作的規模應得到擴展。顯然在德國,減少對中國的過度依賴已經是共識。
這項態度也反映在德國政府批准中遠集團在漢堡港口參股24.9%一事上,高達69%的受訪者認為德國政府的決定錯誤,反對者中包括各個政黨的選民。(編輯:唐佩君/周慧盈)11111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