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談判最後階段 美國仍避談中國人權問題
(中央社華盛頓5日綜合外電報導)美中貿易談判近尾聲,最快可能下週宣布達歷史性協議。儘管中國人權現況屢遭國際撻伐,美國至今仍審慎不讓相關議題影響談判進程,也避免以制裁或其他經濟手段強迫北京改善。
中國在新疆實施壓迫維吾爾族和其他穆斯林族群的政策,甚至設立「再教育營」將他們拘禁洗腦,受害者估計可能多達300萬人,近幾個月來引發各方批判。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根據3名美國官員的說法,華府原本差點就人權議題對中國特定高層人士和企業實施制裁,但在部分官員質疑此舉有害美中貿易談判後,打消念頭。
美國的「全球馬尼次基法」(Global Magnitsky Act)授權行政機關,對違反人權的外國官員施加經濟和旅行制裁。
包括國防部、國務院和國家安全會議等美國政府單位,都有官員支持對中國實施制裁。不過,財政部對此態度較消極,一些資深官員認為在對中貿易談判期間,應暫且擱置人權議題。
另一方面,去年11月,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警告,若華府打定主意就人權議題對中國施行制裁,則北京將採取「等比例」的報復性措施。崔天凱強調,北京實施「再教育」的對象是恐怖份子。
根據一些官員的說法,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11月底在阿根廷20國集團(G20)峰會期間共進牛排晚餐後,白宮即決定擱置政府內部的對中制裁提案。
國際非政府組織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中國事務主任李察遜(Sophie Richardson)指出,若美國企業與直接或間接涉及「再教育營」業務的中國公司有商業往來,或者協助供應廣設於新疆的電子監視系統,則美國政府應當對這些本國企業提出限制。
事實上,自去年以來,美國兩大黨議員即有聯手向政府施壓,要求以人權理由制裁特定中國企業的例子。
今年4月,共計43名參眾兩院議員致函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和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要求對中國採取較強硬措施。
3月間,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也致函蓬佩奧,提出近似主張,更提供關於在新疆活動的美國商業界人士的最新資料。
其中,財力雄厚的川普支持者普林斯(Erik Prince)最引人注目。他在香港註冊的先豐服務集團(Frontier Services Group)大筆投資中國,目前在新疆興建安全訓練中心。
普林斯也是原名「黑水公司」(Blackwater)、現稱Academi的私人軍事及安全顧問公司的創辦人,美國教育部長戴弗斯(Betsy DeVos)則是他姊姊。
參眾兩院議員已提案立法,要求政府對涉及新疆事務的企業實施嚴格檢視和制裁。
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發布聲明說:「政府應拿出道德勇氣,經濟槓桿不僅可用於確保美國產品在中國市場公平貿易,也可用以促進中國人權。」
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中國事務專家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表示,1990年代的美中關係較常見人權和貿易議題連動。不過,在中國官員的強力遊說下,加之為避免波音(Boeing)失去飛機訂單,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開始在人權問題上對中國讓步。
此後,隨著中國與全球經貿體系的整合程度加深,貿易和人權議題被切割處理的情況即益發常見。
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學教授、新疆事務專家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指出:「美國確正喪失領袖群倫的機會,甚至無法對監禁數百萬人以遂行民族重整的國家採取最低限度的象徵性行動。」(譯者:陳韻聿/核稿:林治平)108050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