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就職演說 分析:彰顯台灣主體性北京回應帶硬
(中央社記者李雅雯台北20日電)總統賴清德今天發表就職演說。學者剖析,演說內容彰顯台灣主體性,拋出兩岸交流訊息是善意;從北京角度來看,這份善意與中華民國等闡述不成比例,國台辦回應用字挺硬的。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莊嘉穎今天對中央社表示,賴清德就職演說內容原則延續蔡政府,沒有做出重大改變;內容也有提及重啟對等觀光旅遊、學位生到台灣就讀等,這些都可視作對北京釋出的善意。
莊嘉穎提到,賴清德在就職演說內容中,除了強調維持現狀外,彰顯了台灣主體性,稱呼對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用了較多文字闡述中華民國,也沒特別引述1992年會談事實等用字,代表了其對於台灣本位的信心。
「我認為不管就職演說談什麼,北京都不會接受的」,莊嘉穎說,從賴清德當選總統以來,中共持續地對他貼上「麻煩製造者」標籤,對於台灣軍事威嚇次數沒有減少,一再地展現其對於賴清德的疑慮,不管就職演說內容是什麼,北京都難有較具彈性的回應。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指出,下午國台辦回應內容給了賴清德一些政治定性,包括「倚外謀獨」、「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等,回應用字算是蠻硬的;從北京角度看來,賴清德就職演說內容所釋善意相較其他部分算微小。
王信賢試著解讀北京對於賴清德就職演說的看待角度。
王信賢提到,就職演說提到中國軍事行動和灰色脅迫被視作全球和平穩定最大的戰略挑戰,對於北京來說,這是「惡意抹黑」;「台海的和平穩定是全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這則會被解讀為「台海問題國際化」。
王信賢表示,就職演說提到美國完成「印太安全補充撥款法案」立法,北京會視為「倚美謀獨」;賴清德提及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這則會被解讀為「兩國論」,這些都是北京不樂見的,所以國台辦以較硬的用字回應就職演說內容。
賴清德就職演說內容未提1992年會談歷史。
王信賢認為,時任總統蔡英文在2016年就職演說與國慶文告都有提到1992年會談歷史,不過沒有獲得對岸回應;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19年1月2日談話提到「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後,蔡英文隨即開了一場記者會,基本上已經是回應北京,「這題我不答了」,對於賴清德來說,這題根本不存在。
王信賢推估,可以預見北京將對民進黨政府持續文攻武嚇、施加壓力;如何執行兩手策略則是兩難,旅遊觀光、學位生來台就讀是其對台社會經濟融合政策,不過又不能把球做給民進黨,推估將會把回應做給旅遊業者或藍營人士,以此區隔民進黨和在野黨、政府和民間。
「2016年中共沒有接下來蔡英文的球,算是個戰略失誤」,王信賢認為,兩岸關係互動就是這樣,一旦沒有接好球,下次連接都不用接了,賴清德就職演說看不出北京可以接受的地方;不過站在北京角度,要從哪裡再找到答卷空間,「基本上已找不出來」。(編輯:陳鎧妤)1130520
- 2025/01/17 15:21
- 2025/01/17 14:32
- 2025/01/17 12:52
- 2025/01/16 10:54
- 2025/01/16 10:51
- 2025/01/16 10: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