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中共滲透 吳介民:防火牆與經濟轉型應並重
(中央社記者繆宗翰台北7日電)近年來,世界各國頻頻示警,中國正透過影響力操作與銳實力入侵民主社會。學者吳介民分析,台灣本身就有統獨分歧,若要有效因應中國因素,建構民主防火牆與經濟轉型缺一不可。
澳洲學者漢密爾頓(Clive Hamilton)的著作「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2017年在澳洲出版時,由於出版社擔憂北京報復,而遭延後。這本書的中文版近期在台問世,並由專研中國影響力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為其作序。
吳介民日前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指出,西方學界主要以中國影響力操作模式(Chinese influence operations),以及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2017年底提出的「銳實力」(sharp power)等兩個概念來指「中國因素」。
他分析,「中國因素」在全球滲透的基礎模式,都是以商業做統戰,透過金錢、物質利益或商業行為,當作政治目的的誘惑交換機制,並針對不同國家、地區而有所調適、演化,因地而異。
吳介民以中國因素入侵台灣與澳洲為例,表示受到語言、文化臨近性的影響,中國因素可以輕鬆進入台灣社會,對澳洲則頗有門檻;因為澳洲人不需要「認同中國」,也沒人打算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員」,所以可以快速修法因應。
他表示,台灣是民主小國,本身還有統獨認同與藍綠分歧,內部更有一群為數不少的人希望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因此要反擊與抵抗「中國因素」比較辛苦,相對西方國家弱很多。
吳介民進一步指出,台灣內部對於中國因素有三種看法,大部分的人都對中國影響力感到冷漠、沒有識讀能力,只有一部分看重民主、主權、自由的人,非常警戒,卻可能因此而過度緊張、焦慮。
他表示,還有一群人對中國因素表示歡迎,把它當作「發大財」的機會,這些人包括純粹生意人、尋租者,同時也有試圖利用台灣自由,破壞台灣民主體制的黑道勢力參雜其中。
吳介民分析,中共已利用這些人滲透台灣政黨、資本,以及所有社會各領域,施展影響力,同時培養代理人及在地協力者,目的是促使台灣內部輿論互相攻擊,使民眾對民主體制感到冷感,便可藉機影響台灣政治。
對於台灣應該如何防禦中國因素,吳介民認為,政府一方面要築防火牆,一方面則要推動產業經濟結構重整、升級。絕不能只做前者,不做後者,「否則那些整天喊『發大財』的就讓你受不了」。
他表示,防火牆的第一部分,是民主防衛機制,除了立法、行政機制之外,最重要的是透過教育提升民眾的識讀能力(literacy)。
吳介民認為,台灣正面臨主流媒體被中國收買的問題,許多媒體往往配合中共政策,避談中國經濟下行、人權問題等議題。因此,政府必須在社會、學校,乃至對公務人員推行媒體識讀教育。
至於防火牆的第二部分,吳介民認為,政府應該盤點台灣產業對中國曝險的狀況。例如金融業方面,有許多銀行貸款給在陸台商,但隨著中國經濟下行,這些曝險程度越來越高,政府必須提出因應策略。
吳介民表示,防火牆的第三部分則是要在美中台三邊關係維持穩健均衡。台灣沒有改變美中關係大結構的能力,在這種情形下,台灣領導人要非常有耐心與智慧去因應美中關係變化,調整政策走向;對內則必須思考如何凝聚團結。
至於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吳介民認為,早在中美貿易戰開始前,中國已在推動產業升級,過去的人口紅利沒了、汙染成本也提高,因此許多在陸台商都已紛紛轉移。
他表示,這是全球產業鏈的重整,不用政府喊,很多企業都在做了。政府要做的是搭著全球產業鏈轉型的浪潮,推出更長遠的引導政策,在企業移動的過程中「稍微推一把就夠了」。
他認為,這些政策都不是一蹴可及,也沒有立即成效,在台灣選舉週期極短的政治體制下並不吃香,只能仰賴執政者有明確目標、穩定政策,並且有堅定政治意志做下去。(編輯:楊昇儒)10804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