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態度決定我的禮貌 世說新語看孔融回嘴【書摘】
(中央社網站)「小時了了」這個成語你一定知道,因為幼年「讓梨」揚名的孔融,長大之後不走溫良恭儉路線,面對來意不善的這句譏諷,他毫不客氣地反擊,嗆得對方說不出話來。擅長「古文新讀」的作家厭世國文老師,從筆記小說《世說新語》找出60個因時制宜的人生法則,鼓勵讀者活出自我本色。
暢銷書《厭世廢文觀止》《厭世國文教室》《厭世讀論語》作者厭世國文老師說,這本書是從書名開始的,因為讀者敲碗想看新解《世說新語》,他覺得《厭世說新語》這個書名很酷,決定用自己的話、用現代人的眼光重新審視六朝名士、英雄的故事,寫出古代與現代之間的價值觀衝突,以及可以應用在真實生活的態度。中央社取得授權,與您分享孔融的故事。
你的態度決定我的禮貌
有沒有感受到禮貌,不在於你怎麼做,而在於我怎麼想。
據說有位數學心理學家曾建立一個極端禮貌的社交模型,若你想讓對方覺得自己善解人意、溫和有禮,大約需要經過以下4個步驟:
●正確且公平地重述對方的立場。
●條列出原則一致的論點。
●說明自己從對方身上學到的重要事物。
實踐完前面3點,你可以開始批評、駁斥,或是找對方麻煩了。
關於禮貌,孔融身上應該找不到這樣的標籤,畢竟身為至聖先師孔丘的第20世孫,值得他稍微比別人驕傲一點點。
不過,我們知道小時候的孔融曾成熟地讓了顆大一點的梨子給哥哥,但長大後不知道為何有點反社會傾向,時常不保留任何讓步的空間;像他對曹操的態度就差勁到不行。可見孔融堅持自己認定的道德原則—溫柔留給自己人,傲慢則用來對付討厭鬼。
現在,我們將時間倒退到孔融10歲的時候,當時的他正跟著父親四處遊歷,還是個可愛的小孩子,沒那麼容易激動、憤怒,以及批評政治。
當時有位名叫李膺的官員,他的自我要求很高,謹慎地遵守禮儀規範,並因此獲得其他知識分子的崇拜與敬佩,認為若能成為李膺的學生,就等於「登龍門」—從普通讀書人進化成超級讀書人。
為了篩選拜訪的群眾,能夠進入李膺家拜訪的只有兩種人:一、有才華的人。二、李家的親戚。
很抱歉,我們李家不收垃圾陌生人。孔融與李膺沒有任何關係,按理無法跨入李家大門,可是孔融不知道哪裡來的創意,用稚嫩親切的聲音說:「我是李家的親戚。」
顯然孔融準備要開始胡說八道了,他哪裡認識李膺家族的任何人?李膺見到他之後,懷疑地問道:「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
孔融的嘴,騙人的鬼。他幫在場的人們上了一堂歷史課,認為自己阿公的阿公的阿公的阿公的阿公孔丘,和李膺阿公的阿公的阿公的阿公的阿公李耳,那兩位長期活在記憶中的知名老人有過師生情誼—他指的是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禮」這件事。
勉強來說,孔融與李膺有世交關係(很久沒聯絡的那種普通朋友)。
「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給過。」李膺與其他的客人們都認為孔融的解釋符合邏輯,雖然有點硬拗(ngē-áu),但從10歲的小孩子口中說出來,當然是天真又天才囉!
目前為止,孔融都保持著很好的教養,說了一個很好的謊言,並表現出一個很好的態度。可是一位遲到的賓客陳韙(音「偉」)卻破壞了和諧的氛圍。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運,陳韙之所以在歷史上留名,就是因為他對孔融說了這句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候聰明,長大未必優秀。普通人陳韙似乎認為天才兒童都會在未來遭遇不幸,而所謂的不幸就是成為像他一樣的普通人,然後過著平庸且沒人在意的一生。
這可能是真實的經驗歸納,但不需要刻意說出來,尤其當你正在批評的對象是一位十歲小孩時,不免顯得有些粗魯了。
面對這樣不禮貌的態度,孔融的話語也有些尖銳:「想君小時,必當了了!」猜想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孔融以陳韙的邏輯為前提,表面上讚美對方曾有過傑出的童年經驗,但其實是在嘲弄陳韙「大未必佳」。
相信所有人都聽得出孔融的意思,一定也露出似笑非笑的表情。陳韙當然覺得那兩句話和眾人的眼光,都像跳蚤一樣爬在自己身上。
禮貌是留給尊重自己的人。遇到那些不願意好好對待自己的人,你的所有禮貌會被當成懦弱。(書摘由究竟出版授權,經中央社節錄;編輯:張珈爾)1130805
- 作者|厭世國文老師
- 出版社|究竟
- 出版日期|2024/07/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