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如何與棘手的人相處?日本東大名僧:不反應 不判斷【書摘】

2024/7/9 19:36(7/9 20:23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示意圖。(圖取自Pixabay圖庫)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別人的批評論斷、網路酸言酸語、心裡的煩惱擔憂…你是否常因為這些事情而感到疲憊,不由自主地受到影響?日本「東大名僧」草薙龍瞬以一招「不反應」的思維,鼓勵現代人練習不要對每件事都有反應、不作無謂的反應。面對很難相處、棘手的人,這招尤其重要,因為「反應」正是煩惱的真正原因。

遇到討厭的事會生氣,意識到別人的眼光時會不安:「我是不是做了不對的事...」這些都是心的反應。草薙龍瞬認為一切的「痛苦」都始於自己的「反應」。了解這一點,就是解決煩惱的第一步。
  
生於日本奈良的草薙龍瞬,國中中輟,16歲離家赴東京,自修通過高中學力檢定,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院,35歲出家,是一個沒有宗派、寺廟的單純僧侶,以不談論「屬於宗教的佛教」為方針,矢志把佛教宣揚為「有助於改善生活的方法」,被稱為「東大名僧」,著有《不反應的練習》《有那麼多煩惱,是因為你過度思考和追求》等書。中央社取得授權與你分享部分內容。

不升高情緒 也不壓抑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很難避免與「情感」相關的煩惱。

職場也好,家庭也好,不論走到哪裡,人經常為「情感」煩惱,並使得壓力累積,結果因為憤怒而無法集中精神。有人工作失敗而情緒低落;有人失去重要的東西而傷心;有人對未來不知如何是好而感到不安……種種內心的動搖,都是「情感」的表露。

「如果能妥善控制情感該有多好!」相信這是每個人的希望。「情感」也是心理的「反應」。接下來就來學習可避免因為情感而受害的智慧。

首先,整理人的煩惱:佛教將「情感方面的煩惱」大略分成兩種。A.防禦不愉快的情感產生,一湧現情感,就立刻清除。B.思量該怎麼與對方相處。

A是「情感」的問題,B則是「關係」的問題。這非常重要,有必要分開來思考。

事實上,絕大部分的人都把這兩個問題混淆了。當「生氣」(憤怒的情感湧現)時,立即出現針對對方的「反應」—滿腦子想的都是「那個人說了這種話」「他做了這種事」。之後互相以憤怒的情感和「我是對的」「他應該……才對」的判斷來對抗,結果陷入永無止境的煩惱。

經常聽到有人說:「人際關係是煩惱的原因。」但如果依據佛陀的思想,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因情感而煩惱」與「應該如何跟對方相處」是兩件不同的事。

「情感」是自己這方的問題,不妨與「如何跟對方相處」分開來思考。防止無謂的情感,最重要的是一開始即站不要反應的前提上。

如何與棘手的人相處

注意情感上「不作反應」之後,再來談「如何因應他人」。

所謂「因應」,在佛教上是指「以什麼樣的心來面對他人」。佛陀思想的特色,就是經常自問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和思考方式。「確立了面對他人的心」,在人際關係上才能避免煩惱。

首先整理一下「因應他人」的原理和原則。

1.不「判斷」他人的事
2.「忘記」過去
3. 將對方當成「新的人」
4. 以「互相理解」為目的
5. 觀察「相處的目的」

「不判斷他人的事」也就是實踐前面已學過的「不作判斷」。湧起負面情感時,常會任意評判他人。「真是討厭的人」「完全是自私自利的人」,或是「煩死了」「毫無動力」「老是幹同樣的事」「再這樣就要絕交(離婚)」等,作出各種結論。

這些判斷或許有一些道理。但實際上,世上確實存在著任何人看了都覺得「愚蠢」的人。但是這樣的判斷,你不覺得有些危險嗎?

因為,判斷通常與自己的認同欲有關。指出別人的「缺點」,或大聲嘆氣:「唉,真傷腦筋!」藉這些行為來確認「我是對的」,掛記著自己比對方優越。如果依循「佛教式」生存方法,凝視「心的內側」,盡可能保持清澈的心,那麼,「不作判斷比較好的話,就不要判斷」。

身為人最重要的就是「內心不要累積苦惱」。因為不論任何幸福感,都會因為苦惱(或苦惱的「反應」)而消失。對別人的判斷會延長苦惱,還是避免的好。老是想起別人的事,持續判斷個不停,例如:「他這一點不好」「那種性格一定會受苦」,對自己都是負面的。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雖然偶爾也會覺得對別人過意不去,「與對方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卻也隨之降低。人與人相互理解的可能性永遠存在,但如果不斷評判別人、定罪、論斷的話,難免會抹殺這種可能性。

判斷有各種負面影響,而且越是親近、重要的人,越應避免不必要的判斷。(書摘由究竟出版授權,經中央社節錄;編輯:翁堃耀)1130709

不反應的練習
不反應的練習
  • 作者|草薙龍瞬
  • 譯者|劉滌昭
  • 出版社|究竟
  • 出版日期|2024/06/0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86